又一种上海生活——评王安忆新作《桃之夭夭》
被引量:2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3,共3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共引文献91
-
1武兆雨.“文明的生机处处”——从王安忆的《考工记》谈起[J].华夏文化论坛,2024(1):164-170.
-
2王小平.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J].南方文坛,2024(4):154-157.
-
3陈江平.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叙述方式及其变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68-73.
-
4张灿荣.批判的历史——对“文革”后小说二十年历史批判意识的考察[J].南方文坛,2003(4):29-35.
-
5鲍国华.论《台北人》中的上海形象[J].华文文学,2003(6):23-27. 被引量:6
-
6孙胜杰.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2(1):34-37.
-
7于文秀.虚浮与贫困——当下文坛检省[J].社会科学战线,2004(5):63-68.
-
8林晓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繁荣之因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137-140. 被引量:2
-
9罗莉芳,汪宏桥.上海的都市化和后现代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41-45. 被引量:3
-
10柴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抗拒——王安忆小说的时间意识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103-106.
-
1刘新征.《桃之夭夭》的文化批判探析[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4):70-71.
-
2白军芳,郑升旭.一种女性文学的新启迪——比较王安忆《桃之夭夭》与“身体写作”[J].小说评论,2004(6):52-55. 被引量:3
-
3吴娱玉.淘尽风月——从《桃之夭夭》看王安忆的创作之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30(3):33-36.
-
4沈忱.“灰姑娘”式女性成长——《桃之夭夭》和《曼斯菲尔德庄园》比较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2):62-66. 被引量:6
-
5风移影动,百事之空.《桃之夭夭》人物谱[J].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2008,0(8):1-5.
-
6唐宇东.寻找“苏青”——以王安忆长篇小说《富萍》和《桃之夭夭》为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6(6):423-424.
-
7汤海燕.一蓑烟雨两样人生——评王安忆长篇小说《桃之夭夭》[J].科教文汇,2007(5).
-
8吴玉珍.从《桃之夭夭》到《所以》看女性的成长[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5):9-12. 被引量:1
-
9李敬,唐红梅.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人——试从《长恨歌》《桃之夭夭》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6-37.
-
10万丕洪.从《桃之夭夭》和《半生缘》看王张笔下的女性[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0(37):22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