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跨性别写作现象 被引量:1

On the Literature Phenomenon of Transgender Writing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十七年文学"中一些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既超越于现代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超越于同时期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质。这一时期,一些男性作家借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表达的不是单纯的性别话语,而是个人、性别与国家政治等话语的杂糅。女性主体在这些男性作家创作的文本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十七年文学"的写作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性别写作界限的神话。 The female images in some male writers works we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male writers works and the female writers works too at the same period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what they expressed not merely in gender discourse,but a mixture of personal,gender and national political discourses.Female subject is a special existence in the works that male writer created,which not only enriched the writing space of seventeen - years literature but also broken t...
作者 李蓉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30,共8页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09YJA751081)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跨性别写作 女性形象 Seventeen- Year Literature Transgender Writing Female Ima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 2[美]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182页.
  • 3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 4[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 5[美]陈幼石.《〈牯岭之秋〉与茅盾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2页.
  • 6茅盾.《解放与恋爱》,《茅盾全集》第14卷,1987年,第324页.
  • 7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幻想-茅盾早期小说视像语言与现代性》,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理性主义及其限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16页.
  • 8[美]约翰·伯宁豪森.《茅盾早期小说的中心矛盾》,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第480页.
  • 9钱杏邨.《从东京回到武汉》,《阿英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8页.
  • 10[斯洛伐克]玛丽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