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4-45,共2页
Journal of Chengd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同被引文献11
-
1李艳芳.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1):133-140. 被引量:22
-
2曾东红.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融资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南方经济,2005,34(12):110-112. 被引量:6
-
3刘键.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6,22(7):54-56. 被引量:4
-
4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1-8. 被引量:20
-
5马俊驹,龚向前.论能源法的变革[J].中国法学,2007(3):147-155. 被引量:48
-
6当前我国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报告(摘登).转引自张勇编著.能源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7.
-
7http://www. zeri. org. cn/policy/eu_ re_energy. htm.
-
8周大地,韩文科主编.2003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60,181,171.
-
9http://news. xinhuanet. com/misc/2008 - 03/12/content _7769550. htm.
-
10杨解君.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之新思维[J].法商研究,2008,25(1):92-9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韩城.实证分析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J].资源与产业,2011,13(1):32-36. 被引量:15
-
2马云泽,张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12-115. 被引量:10
-
3刘威.中国CO_2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化工,2011,40(7):756-758.
-
4冯春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8):125-128. 被引量:14
-
5路霞.辽宁石油石化产业基地发展研究[J].管理观察,2011(26):171-172.
-
6白中红.论《能源宪章条约》的过境争端解决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4):13-18. 被引量:2
-
7冯冰,林敏,杜斌.支持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J].时代经贸(下旬),2013(9):142-143.
-
8柯坚.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推进——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中心的立法检视[J].政法论丛,2015(4):75-83. 被引量:8
-
9邹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6):185-190. 被引量:13
-
10刘德伟.基于企业视角的新能源产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6(16):59-60.
-
1林涛舟.关于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思考[J].东南学术,1997(5):40-42.
-
2刘标胜.论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和完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9-12.
-
3郭逍靖.略论财政投融资体系[J].福建财会,1997(4):20-21.
-
4安秀梅,周利国.试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投融资体系[J].财政研究,1995,11(2):51-54. 被引量:1
-
5沈小平.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构想[J].财政研究,1997,13(11):56-58.
-
6周立群.论财政投融资的几个基本问题[J].新疆财经,1995(4):34-39. 被引量:1
-
7封北麟.关于完善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10):40-42. 被引量:3
-
8凌涛.日本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启示[J].新金融,1993(10):22-25.
-
9许一鸣,范文波.试谈金融市场的改革[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1994,16(1):23-25.
-
10杨晓.中外财政投融资体系比较及启示[J].大江周刊(论坛),2013(9):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