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方艺术》
2001年第4期49-49,共1页
Oriental Art
同被引文献62
-
1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23-27. 被引量:35
-
2关童.端午新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10. 被引量:6
-
3王赛时.从古代诗书中看明代龙舟竞渡[J].体育文化导刊,1999(5):62-64. 被引量:2
-
4江立中.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6):97-99. 被引量:6
-
5范芝玲.长岛县端午节俗调查[J].民俗研究,1998(3):33-35. 被引量:4
-
6赵家先,邢建玲.日照端阳节俗调查[J].民俗研究,1998(3):36-37. 被引量:1
-
7韩丹.“射柳”与生殖崇拜无关[J].体育文化导刊,1995(4):42-44. 被引量:1
-
8万建中.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1995(3):44-46. 被引量:28
-
9王承礼.契丹的瑟瑟仪和射柳[J].民族研究,1988(3):46-53. 被引量:12
-
10赵永康.四川的龙舟竞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5(3):81-8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段金龙,孙琦.节庆、祈禳与献祭——演剧视野下的端午俗庆与屈原祭祀[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9(1):392-402.
-
2李红琼,黄正泉.端午节俗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湖南的研究成就与缺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2-77. 被引量:1
-
3蒋芝芸.从屈原到老舍——也谈端午节与人文精神[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77-80.
-
4马明奎.端午节的龙蛇结构和南北文化差异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0,28(4):103-109. 被引量:4
-
5杨红梅.侗族粽子节的原始经济形态考察——以黎平县竹坪村为聚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4):88-92. 被引量:1
-
6马明奎.元宵节的生态文化价值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3(2):79-85. 被引量:1
-
7郜冬萍.端午节传承中的现代性因素[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4):21-24. 被引量:1
-
8陶静.端午节的历史查考及现代嬗变[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33-35.
-
9杨红梅.端午节——你知道多少?[J].初中生辅导,2014(8):8-10.
-
10刘晶晶.适意消夏——夏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4):28-33. 被引量:2
-
1王天英.论少儿舞蹈审美的主要特征[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3):110-111.
-
2文史.镇宅石狮的嘴为何一开一闭[J].人才资源开发,2013(1):73-73.
-
3周群.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之我见[J].市场周刊,2013(9):158-158.
-
4成书荣.中阳剪纸的文化意蕴[J].文化学刊,2016(9):45-46.
-
5乔国锋.蔚县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吉祥寓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62-65. 被引量:3
-
6黄作林,杨悦.浅论中国结的文化涵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5-128. 被引量:11
-
7谢艳春.论戏曲现代戏的文化品格[J].当代戏剧,1999(6):13-14.
-
8张隽波.吉祥年历画 传统故事多[J].家庭服务,2016(12):56-57.
-
9汤红军,薛银花.五月荷包香[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0(6):20-21.
-
10康帆.浅谈六朝至唐时期石狮形象的中国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9(4X):229-23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