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学校化社会》之要旨解读及其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i,1926-2002),生于维也纳,并在萨尔茨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到美国,5年牧师助手的职务为他接触并了解美国社会少数民族与下层人民提供了机会。
作者
王晋
杜文阁
机构地区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新教育(海南)》
2011年第8期62-63,共2页
New Education
关键词
非学校化社会
隐性课程
现代社会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1
朱洵.
现代学校的负功能批判及其化解——基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J]
.教育学术月刊,2013(4):100-105.
被引量:5
2
Ivan Inich.Deschooling Society [M].Great Britain:Cox & Wyman Ltd,Read- ing,1986.
3
李曼儒.IvanIllich批判教育学“去学校化社会”观点的考察[D].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4
Robert Polk Thomson.Book Reviews and Notes [J].JSTOR, 1973(1): 164-167.
5
温滢雅.去学校化论者再探:重读伊里区的“学校无用论”[J].社会与区域发展学报,2009,2(1):89-114.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0406.htm? fr=-aladdin 2014-11 - 14.
7
Alana Jelinek. Deschooling Society [J].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2011 (1): 89-94.
8
Jean B.McGrew.About books [J] .NAS SP BULLETIN, 1972( 1 ): 110-114.
引证文献
1
1
谢童楠.
评伊里奇“去学校化”观点[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1):6-8.
1
姚娟,孙益祥.
基于云计算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社会的初步设想[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4-17.
被引量:9
2
刘秀峰.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
.西南教育论丛,2009(4):5-8.
3
郑金洲,吕洪波.
“学校消亡论”评析[J]
.比较教育研究,1990(5):38-42.
被引量:11
4
杜昆儒.
给文老师的一封信[J]
.孩子(学生版),2009(12):31-31.
5
杨佳,陈晋.
伊利奇的“非学校化”思想及启示[J]
.终身教育,2010,8(1):100-104.
6
暮色中的萨尔茨堡[J]
.书画世界,2013(4).
7
李丽.
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2014(5):17-24.
被引量:2
8
石鸥,刘丽群.
“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66-70.
被引量:17
9
高燕.
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07(4):15-19.
被引量:4
10
张雪琴.
开发寄宿制学校学生主体教育资源[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09(1):55-56.
新教育(海南)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