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辉煌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米德所开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传统及研究成果在传播学研究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
张良杰
机构地区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08年第2期76-77,共2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符号互动论
传播学
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
哲学家
思想
史家
美国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56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6
参考文献
2
1
唐月芬.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25-28.
被引量:17
2
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J]学术研究,2000(02).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张良杰.
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
.东南传播,2008(2):76-77.
被引量:9
2
林玲,彭小虎,刘佩铭.
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J]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7.
被引量:3
3
J·A·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1987.
4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2000.
5
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1988.
6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1987.
7
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2002(02).
8
李宗荣,D.A.西尼,周萍萍,熊近,孙树霞.
社会信息科学视野:宏观、中观与微观[J]
.医学信息,2009,22(7):1111-1115.
被引量:2
9
戴琳.
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
.考试周刊,2010(1):198-199.
被引量:3
10
曾昱.
米德的自我观述评[J]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65-6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
1
周慧玲,檀子瑜,蒋亚军,王甫园.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2024,14(2):286-303.
2
顾伟芬,江卫华.
从一堂数学课看师生主体间性的实现过程——《直线、射线和角》的互动课堂活动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7):41-43.
3
李宗荣,D.A.西尼,周萍萍,熊近,孙树霞.
社会信息科学视野:宏观、中观与微观[J]
.医学信息,2009,22(7):1111-1115.
被引量:2
4
蔡丽竑.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H·米德的共同体思想[J]
.学习月刊,2010(6):40-42.
被引量:1
5
曾昱.
米德的自我观述评[J]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65-67.
被引量:1
6
叶长青.
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80-84.
被引量:3
7
陈珍芳.
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查新员与用户互动研究[J]
.情报探索,2013(1):73-75.
被引量:1
8
赵林洁.
“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J]
.科教导刊,2018(29):77-78.
被引量:5
9
曹新茹.
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实习生专业认同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为例[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9(1):86-90.
被引量:1
10
张蓓蓓,杨桐桐.
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区域游戏中的环境创设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8X):258-25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56
1
刘琳.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评介[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2):172-173.
被引量:3
2
盛晓明.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J]
.浙江学刊,1999(5):58-63.
被引量:14
3
胡翼青,吴欣慰.
再论传播的“仪式观”:一种社会控制的视角[J]
.河南社会科学,2015,23(5):112-116 124.
被引量:28
4
邓景滨.
澳门“莲”系地名考(下)[J]
.岭南文史,2000(1):60-64.
被引量:1
5
林玲,彭小虎,刘佩铭.
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J]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7.
被引量:3
6
谭晓云.
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分析[J]
.修辞学习,2005(2):17-19.
被引量:11
7
李宁 刘小珊.如何破解教育中的“90后”难题.教育导报,2006,(12).
8
[美]乔纳森.H.派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6.
9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4.
10
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3.P200.
引证文献
9
1
林艺茹.
解读中学生博客签名背后的90后文化[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0):22-24.
2
陈琼,汪彪.
从符号互动论维度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6):10-11.
3
陈婷婷.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言语行为与话语策略[J]
.价值工程,2011,30(23):171-172.
4
李京丽.
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J]
.新闻界,2015(7):45-49.
被引量:1
5
燕道成,徐蕊.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引导[J]
.当代青年研究,2017(3):46-52.
被引量:10
6
杜雨季.
全媒体时代扬州书店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新闻知识,2019(6):36-38.
被引量:5
7
许悦.
基于符号互动论下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研究[J]
.戏剧之家,2019,0(36):187-190.
被引量:2
8
庄锦炜.
记忆的凝聚性结构:澳门城市“莲”符号象征体系的建构与传播[J]
.东南传播,2020,0(1):3-6.
被引量:1
9
唐月芬.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25-28.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李浩.
地方传统新闻媒体的新媒体尝试探析[J]
.新闻传播,2024(4):85-87.
2
周慧玲,檀子瑜,蒋亚军,王甫园.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2024,14(2):286-303.
3
毕明茹.
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传播效果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为例[J]
.传媒论坛,2022,5(22):76-78.
4
张良杰.
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
.东南传播,2008(2):76-77.
被引量:9
5
顾伟芬,江卫华.
从一堂数学课看师生主体间性的实现过程——《直线、射线和角》的互动课堂活动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7):41-43.
6
李宗荣,D.A.西尼,周萍萍,熊近,孙树霞.
社会信息科学视野:宏观、中观与微观[J]
.医学信息,2009,22(7):1111-1115.
被引量:2
7
蔡丽竑.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H·米德的共同体思想[J]
.学习月刊,2010(6):40-42.
被引量:1
8
曾昱.
米德的自我观述评[J]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65-67.
被引量:1
9
叶长青.
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80-84.
被引量:3
10
陈珍芳.
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查新员与用户互动研究[J]
.情报探索,2013(1):73-75.
被引量:1
1
曹珊.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微信朋友圈使用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80-81.
被引量:7
2
谢琰.
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土豪”现象探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44-45.
3
崔元春.
乔治·赫伯特·米德[J]
.大众心理学,2013(4):46-48.
被引量:1
4
李其美.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J]
.今传媒,2015,23(5):97-98.
被引量:9
5
柯泽.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以及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和贡献[J]
.新闻爱好者,2014(10):34-41.
被引量:5
6
赵纳.
从符号互动论视角看微播互动的建构研究[J]
.青年与社会(中),2014(1):275-276.
7
徐航.
从符号互动论看FB表情包大战[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8):62-63.
被引量:3
8
程实.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4(5):32-36.
被引量:8
9
黄旦,李洁.
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3):14-19.
被引量:21
10
周翔.
网络红人:路在何方?——与传统明星的对比研究[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2):36-44.
被引量:5
东南传播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