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现实性与中国性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是在对"后朦胧诗"的反思中展开的。对现实性与中国性的特别强调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对现实性的强调使诗人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飞翔状态,重新落回了大地,从而重塑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诗歌品格;而对中国性的强调,不仅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与当下经验的再现,而且也清晰地意识到两者与现代性以及全球化之间的紧张。
作者 张莹 徐志伟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5,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A]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 2李化.法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 3郑敏.诗歌与文化--诗歌@文化@语言(上)[J]诗探索,1995(01).
  • 4西川.大意如此[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 5王家新.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J].文学评论,1997(2):61-68. 被引量:46
  • 6肖开愚.从最小的可能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7王家新.没有英雄的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8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A]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 9陈东东.回顾现代汉语[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10王家新.当代诗歌:在确立与反对自己之间[A]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