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起源地的认识误区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经常会出现多个地方竞争同一个"非遗"代表名录,并声称自身所在地即是该文化项目"起源地"的情形。民间文学由于其草根性、口耳相传和集体性等文化属性,在时空的变迁中经常会发生复杂的传播与流变,因此在多处地理区域都有可能产生数个相似的口头文本,而其具体的起源地往往难以断定。对"起源地"、"故里"等术语的使用应持慎重态度,或可改为"传承地",以免出现无谓的争执。进入名录的地方文化项目,应理解为是具有历史传承性、地方代表性、活态且濒危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代表即是所谓的"正宗"或"源头",而未入选的同类项目,依然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价值。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74-79,共6页 Ethnic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祁连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 3宣炳善.牛郎织女[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 4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5罗维.初民社会[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 6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 7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 8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同被引文献40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3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