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死亡之美——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喧哗与骚动》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复兴了古希腊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中的死亡美学,从而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
作者
许佳
机构地区
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4-35,共2页
Writer Magazine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躁动》
死亡美学
死亡意识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魏金梅.
浅析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的引用[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6):155-156.
被引量:3
2
王晓芬.
浅析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11-112.
被引量:5
3
马永红,杨亚涛.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J]
.作家,2011(2):38-39.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2):37-41.
被引量:10
2
刘道全.
中国20年来《喧哗与骚动》研究综述[J]
.许昌学院学报,2004,23(4):122-125.
被引量:3
3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Bloom, Harold.,ed. Caddy Compson.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0.
6
Faulkner, Williams., ed. The Sound and Fur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7.
7
Lee, Brian., ed. American Fiction 1865-1940.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7.
8
Pilkington, John., ed. The Heart of Yorknapatapha.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1.
9
王晓煜.《喧哗与骚动》写作特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10
(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著,李文俊.喧哗与骚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
7
1
杨樱.
分析《干燥的九月》中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9):79-80.
被引量:1
2
吴南辉.
剖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命运悲剧解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7):67-68.
被引量:1
3
耿维峰.
《喧哗与骚动》的怀旧主义思想的相关分析[J]
.北方文学(下),2018,0(11):54-55.
4
陈曦,姜春梅.
生态女性主义光芒下的《喧哗与骚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4(5):120-120.
被引量:2
5
黄艳红.
伍尔芙和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述聚焦比较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4,0(12X):82-82.
6
鲁文雅.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风格简评[J]
.语文建设,2016,0(7Z):29-30.
7
田新科,韩俊玲.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J]
.作家,2013,0(08X):40-41.
同被引文献
8
1
孙全志.
直面死亡,无畏人生——2007年国际笔会暨福克纳奖获奖作品评析[J]
.译林,2007(4):172-174.
被引量:1
2
余娇娜,朱建军.
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S1):57-60.
被引量:12
3
杨绍先.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J]
.世界历史,1999(4):57-65.
被引量:15
4
钱中丽.
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4):93-96.
被引量:6
5
(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著,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
殷润兰.
从自杀现象审视日本民族特性[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7-58.
被引量:2
7
杨绍先.
武士道探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104-113.
被引量:8
8
全群艳.
迷路的现代人的神话——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2):75-7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黄元清.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小说中象征隐喻手法微探[J]
.芒种,2013(10):113-114.
2
李紫瑶.
从《时光的彼岸》看日本的自杀文化[J]
.文学教育,2017(1):25-27.
3
郝艳杰.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死亡意蕴[J]
.读书文摘(青年版),2014(4):2-2.
1
陶文新.
大公路(外一首)——面对一个大时代的喧哗与躁动[J]
.诗刊,1994,0(4):28-29.
2
邹黎.
爱伦·坡《红死魔的假面》的死亡美学[J]
.芒种(下半月),2014(10):72-73.
3
童心丹.
论电影《暮光之城》中死亡的美学意义[J]
.电影文学,2013(16):60-61.
4
许梦杰.
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J]
.作家,2009(10).
被引量:2
5
薛玉秀.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美学[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38-41.
被引量:2
6
盖文燕,张富宝.
死亡之美的诗意呈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新解[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1):88-90.
7
刘斌.
渡边小说中的死亡之美[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82-84.
被引量:1
8
霍舒缓.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J]
.文学教育,2013(14):108-109.
9
黄硕,刘玉伟.
论《红楼梦》中落花意象的死亡美学[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68-69.
10
钱中丽.
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4):93-96.
被引量:6
作家
2012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