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叶芝诗歌的民族文化与隐喻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叶芝作品中的诗歌形象通过隐喻概念机制输出爱尔兰文化,映射关系的建立和突显的形成是展示文化信息的环节。诗歌隐喻形象的建构,实际上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在文学诗歌作品的解读上是一个途径。
作者
徐艳
机构地区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72-73,共2页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成果(WGW1003)
关键词
叶芝
隐喻
民族文化
自洽
跨文化传播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8
1
邓红.
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元素[J]
.作家,2009,0(14):99-100.
被引量:1
2
傅浩.叶芝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
关丗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何林.
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J]
.当代文坛,2010(4):120-123.
被引量:6
5
卢丽萍.
隐喻认知与话语理解[J]
.外国语文,2010,26(4):52-55.
被引量:6
6
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建构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
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J]
.外语研究,2007(5):17-22.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王宁.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
.外国文学,1999(4):48-51.
被引量:51
2
陈恕.
W·B·叶芝[J]
.外国文学,1988(1):59-63.
被引量:1
3
陶家俊.
爱尔兰,永远的爱尔兰——乔伊斯式的爱尔兰性,兼论否定性身份认同[J]
.国外文学,2004(4):48-54.
被引量:20
4
吴恩锋.
再论“心”的隐喻——兼与齐振海先生商榷[J]
.外语研究,2004,21(6):18-23.
被引量:11
5
王文斌.
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1):57-60.
被引量:101
6
傅浩.
叶芝的影响及其后的爱尔兰诗歌[J]
.外国文学动态,2001(1):39-40.
被引量:7
7
汪少华.
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
.外语教学,2005,26(2):42-46.
被引量:52
8
George Lakof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J]
.外国语,2005,28(2):2-22.
被引量:20
9
王寅.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J]
.外语研究,2006,23(6):6-12.
被引量:71
10
杜心源.
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诗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J]
.当代外国文学,2007,28(2):95-105.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21
1
任红川,田巍.
“爱尔兰”与诗人叶芝[J]
.长城,2011(12):98-99.
2
曾迎春.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习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红”和“蓝”习语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29-30.
被引量:1
3
胡建伟.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68-70.
4
张蔓竹.
从哲学视角探讨隐喻的主体作用[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6(1):62-64.
5
张德功.
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2):107-111.
6
李延波,房红芳.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中黑色的隐喻认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0):161-163.
被引量:4
7
钟守满,孙崇飞.
隐喻释义及其释义模式[J]
.外国语,2012,35(2):53-62.
被引量:11
8
余艳.
《奥瑟罗》中的隐喻认知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8-91.
9
刘丹.
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29-131.
10
孙午乐,牛新生.
译者作为解喻者与施喻者的双重身份解读——以唐诗译者为研究对象[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12):133-135.
同被引文献
6
1
陈丽.
《胡里汉之女凯瑟琳》与爱尔兰的女性化政治隐喻[J]
.外国文学评论,2012(1):121-132.
被引量:10
2
谢亚军.
中英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异同——以海子和叶芝的作品为例[J]
.当代文坛,2012(5):90-93.
被引量:3
3
何树.
民族与家园:对叶芝诗歌《塔堡》的空间解读[J]
.外语研究,2013,30(5):92-96.
被引量:2
4
刘智娟,王宇.
《被偷走的孩子》隐喻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6):65-67.
被引量:4
5
赵丽敏,王柱.
英汉诗歌爱情隐喻对比研究——以叶芝与徐志摩诗作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124-126.
被引量:1
6
王慧贞.
叶芝诗歌中的语法隐喻衔接[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7,31(3):53-5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李静.
流浪者-英雄-艺术家——叶芝早期诗歌的隐喻模式[J]
.外语研究,2018,35(6):100-1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吴家勋,赵亚珉,郑琴丽.
从Innisfree中的象征看叶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J]
.文学教育,2019,0(33):18-19.
1
关于世界(之二)[J]
.科幻世界,2009(10):36-37.
2
邓晓成.
当下诗歌:呼唤诗性自律[J]
.理论与创作,2005(3):34-37.
3
陈舒劼.
弄不清“转向”的批评——评许玉庆《“向内转”还是“向外转”?》[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5(1):75-78.
被引量:1
4
余岱宗.
话语的梳理与自洽[J]
.东南学术,1999(5):19-22.
5
吉尧.
《中国文学美学》[J]
.文艺研究,1991(1):152-153.
6
卞新国.
论《边城》及艺术真实性问题[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7(1):31-33.
7
南台.
唱歌的民族与马拉西[J]
.朔方,1990,0(9):43-43.
8
于建伟,季红鑫.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9-111.
9
丁志鹏.
释“兴”[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1(11):42-43.
10
沈仲旻.
《阿玛柯德》:再现永无法重现的乡愁[J]
.上海文化,2014(4):61-65.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