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被引量:
4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政治变革。但就社会性质而言,中国仍然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到了1949年中...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25,共21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历史
郭沫若
二十世纪
唯物史观
实证史学
历史研究
王国维
顾颉刚
中国史学
分类号
K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89
引证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194
同被引文献
489
1
刘润泽,魏向清.
作为方法论的术语批评与中国学术话语创新构建——从恩格斯的“术语革命”论谈起[J]
.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9-146.
被引量:8
2
李勇.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J]
.历史教学问题,2021(1):10-17.
被引量:5
3
陈启能.
史学理论与改革开放[J]
.史学理论研究,2008(2):4-7.
被引量:6
4
张旭鹏.
西方话语与中国史学理论[J]
.史学理论研究,2008(3):11-15.
被引量:4
5
李根蟠.
"封建地主制"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成果[J]
.河北学刊,2007,27(1):98-101.
被引量:10
6
郑惠.
师门忆语(二)[J]
.百年潮,2001(2):43-47.
被引量:1
7
罗以民.
话说蔡东藩的讲史演义[J]
.书屋,2004(5):32-35.
被引量:1
8
安介生.
“长时段”研究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之解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4-18.
被引量:8
9
牛方玉.
单向度历史视野的局限及其克服——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论争[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7-160.
被引量:4
10
李根蟠.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
.历史研究,1999(3):126-150.
被引量:58
引证文献
42
1
刘艳聪.
试论抗战时期(1931—1945)岑仲勉的隋唐史研究[J]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22(1):378-383.
2
刘文鑫.
民国时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探索[J]
.人文之友,2019,0(17):93-93.
3
侯云灏.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J]
.史学月刊,2004(7):70-80.
被引量:15
4
徐宗勉.
胡绳史论二题——读书笔记[J]
.历史研究,2002(3):133-139.
被引量:1
5
高翔.
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学术道路[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2):42-54.
被引量:8
6
江渝,李杰.
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文化学意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48-53.
7
田亮.
抗战史学与民族精神——作为抗战文化的史学及其历史贡献[J]
.抗日战争研究,2007(4):107-132.
被引量:6
8
曹守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世界意识[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34-38.
被引量:2
9
王学典.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2):5-25.
被引量:41
10
罗志田.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15.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
194
1
常益敏.
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8):68-70.
2
沈洁.
“尽书生报国之志”——天地玄黄中的学术坚守[J]
.探索与争鸣,2021(6):78-94.
3
詹逸珂,史林玉.
“全景记录”:档案化思维在社会历史研究转型中的体现及实践影响[J]
.山西档案,2022(1):95-102.
被引量:3
4
武晓兵.
马克思主义史学体制化与“旧史家”治史思想之转变——以《历史教学》创刊者为中心[J]
.历史教学问题,2021(1):18-24.
被引量:1
5
谢辉元.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前沿报告(2018—2019)[J]
.理论与史学,2020(1):249-266.
6
周晓光.
徽学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徽学文库》(第二辑)总序[J]
.徽学,2021(1):330-336.
被引量:3
7
曹守亮.
点斑窥豹 滴水探海——“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历史分坛”述评[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2):254-256.
被引量:1
8
刘兰兮.
200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05-112.
9
韦巍.
高群耀:默多克的中国新棋子[J]
.中国企业家,2006(21):20-20.
10
江渝,李杰.
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文化学意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48-53.
1
周膺.
历史的还原[J]
.浙江社会科学,1999(1):154-156.
2
吴志洁.
五四时期输入我国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J]
.安徽史学,1998(3):61-64.
3
张磊.
关于史学的回顾和展望[J]
.广东社会科学,2000(1):4-5.
被引量:1
4
鹤野.
20世纪中国先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0(2):93-96.
5
林甘泉.
进一步加强新编地方志的科学性[J]
.广西地方志,1996(2):14-15.
6
张炳武.
“燔诗书而明法令”辨疑[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9(1):61-63.
被引量:1
7
李腾.
知识分子的兴衰——评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J]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39-246.
8
安宇,家齐.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新史学[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3):136-141.
9
孙锦泉.
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的实证倾向[J]
.世界历史,2014(2):116-129.
被引量:1
10
杨瑞.
二三十年代的两种治史模式刍议[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16(1):39-45.
历史研究
199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