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
被引量:
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如果要用几个字简要地概括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的话,“苦撑待变”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一战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国内战场上坚持抗战,顶住日军的进攻;二是在外交战线上等待和促成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形成反对日本侵略的国际阵线。因此,“苦撑待变”既是军事战略又是外交战略的指针。本文将探讨国民政府是如何在外交战线上实施这一战略的。
作者
王建朗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47,共12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国民政府
苏联
蒋介石
二战爆发
政府外交
互不侵犯条约
中国政府
苦撑待变
日本侵略
战时外交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8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308
1
侯中军.
1945年中苏谈判前国民政府围绕雅尔塔密约的外交交涉[J]
.学术月刊,2021,53(4):205-216.
被引量:1
2
章百家.
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战备——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之一[J]
.百年潮,2004(9):26-31.
被引量:2
3
隋牧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J]
.兰台世界(下旬),2012(9):7-8.
被引量:2
4
王建朗.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J]
.历史研究,1997(5):4-18.
被引量:16
5
1943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J]
.历史研究,1996(4):81-95.
被引量:7
6
张北根.
1933—1941年的中德关系[J]
.历史研究,1995(2):107-119.
被引量:7
7
吴景平.
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述评[J]
.历史研究,1995(4):48-62.
被引量:20
8
邓野.
旧金山会议中国代表团组成问题[J]
.历史研究,1994(3):170-173.
被引量:5
9
陶文钊.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J]
.历史研究,1994(5):70-87.
被引量:14
10
沈予.
论抗日战争期间日蒋的“和平交涉”[J]
.历史研究,1993(2):108-127.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5
1
吴金松.
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1937)中外关系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5):56-58.
2
薛磊.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7):17-19.
3
关培凤.
论国民政府“苦撑待变”外交战略[J]
.兰州学刊,2007(1):190-193.
被引量:3
4
陈永祥.
战时美国经济援华与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92-96.
被引量:1
5
艾虹,李延龄.
试析抗战初期苏联对华政策之于国民党的影响[J]
.社会科学战线,2010(4):239-241.
6
孙梅.
豫湘桂战役的研究及其对正面战场的评价[J]
.历史教学(上半月),2010(10):3-5.
7
陈旭.
国民政府外交的历史探察[J]
.北方文学(下),2011(3):103-103.
8
陈永祥.
胡适、宋子文与抗战时期美援外交[J]
.抗日战争研究,2011(2):113-123.
被引量:2
9
左双文,王英俊.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述评(1927-1949)[J]
.史学集刊,2013(1):96-103.
被引量:4
10
罗敏.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1937-1945年民国政治史研究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2):92-110.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臧运祜.
战前中德关系史研究的“他山之石”——田嶋信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1933—1937)》简评[J]
.抗日战争研究,2021(1):150-155.
2
赵文亮,常县宾.
抗战时期美国援华及美中合作之研究20年述评[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108-111.
3
李日升,丁留宝,罗国辉,朱海城.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60-70.
被引量:1
4
易伟新.
世界贸易公司与抗战时期中美商业借款[J]
.求索,2009(8):225-227.
5
王晓晴.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J]
.管理观察,2010(27):20-21.
6
陈永祥.
论抗战时期宋子文的美援外交思想[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92-96.
7
王建朗.
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
.近代史研究,2013(3):134-159.
被引量:3
8
李道明.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与变迁[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5(9):84-85.
9
陈永祥,何少伟,李文光.
开罗会议前后美国远东战略视野中的中国战场[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4(1):91-97.
10
周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分化[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5):82-96.
被引量:1
1
王松.
论抗战时期中、美、英军事合作[J]
.历史教学,2002(12):56-61.
2
刘承斌.
有关中日宣战若干问题之评析[J]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4):35-40.
被引量:1
3
无方.
罗伯特·罗伊文·索卡尔[J]
.生物进化,2013(1):48-49.
4
王真.
抗战初期中苏在苏联参战问题上的分歧[J]
.历史研究,1994(6):112-125.
被引量:4
5
于淑贞.
试论二战中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J]
.成功,2009(9):288-289.
被引量:1
6
史义银.
胡适“多情复被无钱恼”的使美岁月[J]
.文史精华,2004(2):39-44.
7
史义银.
也论胡适使美演讲[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4):35-39.
8
王小欧.
1934年日英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构想论析[J]
.北方论丛,2011(3):77-81.
被引量:1
9
徐蓝.
试析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J]
.世界历史,1990(2):35-45.
被引量:1
10
史义银.
胡适使美业绩制约因素考察[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5):31-35.
被引量:1
历史研究
199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