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殷代外交制度初探
被引量:
2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殷商时期作为国家重要职能之一的外交,是伴随早期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时代,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已发生,但其与阶级社会国家出现后的外交有着不同的性质.后者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目的而采取的国家对外政策.不过,由于其时氏族、部落与早期国家错杂并存,所谓外交便包括了商王朝与周边氏族、部落或方国的种种关系。
作者
黎虎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历史研究》
1988年第5期36-47,共12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外交制度
商王朝
氏族部落
卜辞
建立外交关系
方国
殷代
早期国家
殷王朝
诸侯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78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278
1
徐义华.
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J]
.史学月刊,2023(9):101-117.
被引量:2
2
陈奉林.
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创立与编纂实践[J]
.社会科学战线,2020(1):108-120.
被引量:11
3
张旗,白云真.
中国学派的新探索与中国国际关系知识体系构建[J]
.国际观察,2022(4):30-58.
被引量:5
4
金正昆,陈斐斐.
孔子外交思想的当代研究[J]
.国际观察,2020(1):101-118.
被引量:3
5
潘忠岐.
“势”及其对于理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的独特价值[J]
.国际观察,2020(1):69-100.
被引量:9
6
黎虎.
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J]
.历史研究,1998(3):20-36.
被引量:21
7
胡新生.
异姓史官与周代文化[J]
.历史研究,1994(3):43-58.
被引量:27
8
孟世凯.
殷商时代田猎活动的性质与作用[J]
.历史研究,1990(4):95-104.
被引量:13
9
白寿彝.
说“成一家之言”[J]
.历史研究,1984(1):55-60.
被引量:8
10
黎虎.
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J]
.历史研究,1984(4):153-16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1
1
胡其偉.
也論商代卜辭之“史”[J]
.甲骨文与殷商史,2022(1):196-215.
2
李云泉.
五服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81-84.
被引量:13
3
岳红琴.
商代的方与方国[J]
.天中学刊,2005,20(3):103-106.
被引量:1
4
谢保成.
对史学史中“史”、“史官”认识之澄清[J]
.社会科学战线,2008(4):93-99.
5
黎虎.
周代的交聘使者及使团[J]
.史学集刊,2008(4):3-9.
被引量:1
6
田瑞文.
司马迁对太史令职责的理解与《史记》写作[J]
.史学月刊,2009(5):113-120.
被引量:6
7
曾祥辉.
试谈先秦史官职掌为何既涉及宗教又涉及政治[J]
.文教资料,2010(10):111-113.
8
王振红.
“史”的三重内涵及其史学意义[J]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被引量:2
9
李无未.
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0(1):159-167.
被引量:6
10
朱彦民.
由甲骨文看“史”字本义及其早期流变[J]
.殷都学刊,2015,36(4):1-8.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49
1
刘月.
一体化视野下辽朝时期辽东女真的国家认同[J]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2022(1):179-191.
2
李竞恒.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J]
.原道,2020(1):205-216.
3
刘雅君.
普遍政治秩序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话语重构——以贡献制的体制功能为线索[J]
.社会科学,2021(6):150-160.
被引量:5
4
朱小略.
龙与奇美拉——中国外交的起源兼论春秋时期诸侯国行为性质[J]
.儒学评论,2020(1):192-216.
5
朱黎光.
先秦时期朝聘礼仪文化述论[J]
.理论月刊,2009(3):61-64.
6
何世鼎,王万盈.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13-118.
7
丁伟.
霍英东:红色资本家的传奇人生[J]
.中国企业家,2006(21):22-22.
8
袁红军.
先秦时期朝聘文化略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72-76.
被引量:1
9
过常宝.
论《尚书》典谟[J]
.中国文化研究,2009(3):29-36.
被引量:9
10
吴宗杰,余华.
《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70-77.
被引量:17
1
牛桂晓.
近三十年来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4):73-77.
2
钟勇华.
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9-11.
3
焦少玲.
论总理衙门产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J]
.清史研究,1992(4):92-97.
被引量:2
4
陈琳.
国内晚清外交制度史研究述评[J]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73-75.
5
杨晓梅.
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J]
.北方论丛,1997(5):51-54.
被引量:2
6
张志勇.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晚清中外关系史研究综述[J]
.兰州学刊,2015(10):19-38.
被引量:1
7
朱大渭.
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开拓奠基之作——《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J]
.中国史研究,2000(1):160-166.
被引量:6
8
杨宝玉.
2001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9):2-13.
9
孙立忠.
略论中国近代改革的特点[J]
.史学月刊,2002(10):123-124.
10
马彦丽.
论晚清地方外交[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14.
历史研究
1988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