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外交政策史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美国外交由于受孤立主义传统影响,对欧洲事务长期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美国的参战,从表面上看似由日本袭击珍珠港引起的;因此,人们往往更注意美日矛盾和美国对日政策,相对地忽略了美国对德政策。然而,纳粹德国是挑起二战的元凶和法西斯阵营的魁首;美国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一战")
作者
陈兼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历史研究》
1983年第4期166-181,共16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美国对德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
纳粹德国
希特勒
孤立主义
战略地位
先欧后亚
统治集团
全球战略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1
金卫星.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J]
.历史研究,1995(4):85-95.
被引量:3
2
胡毓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5(4):101-106.
被引量:1
3
何抗生.
美国与慕尼黑[J]
.世界历史,1984(3):7-15.
被引量:1
4
罗荣渠.
通向全面战争之路——略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若干问题[J]
.世界历史,1979(5):19-28.
被引量:2
5
张继平.
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J]
.世界历史,1981(6):3-11.
被引量:3
6
蒋元椿.
经济绥靖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
.世界经济,1979,2(1):19-24.
被引量:1
7
李昌德.
1935—1936年的意—埃战争与美国的绥靖政策[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4):121-127.
被引量:1
8
王开琚.
略论1941年美日谈判的性质和后果[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4(3):81-88.
被引量:1
9
高明振.
祸水东引析考[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1(2):117-125.
被引量:1
10
曾醒时.
捷克“五月危机”前后的美国外交[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12-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王锦.
21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绥靖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5):37-39.
1
刘以顺.
论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J]
.理论建设,1996,12(2):81-84.
2
邹红霞.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J]
.岳阳大学学报,1995,11(2):51-56.
3
刘娟.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探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149-151.
4
叶晓东.
1943—1955年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130-134.
5
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
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J]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4,24(4):33-33.
6
林强.
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J]
.福建党史月刊,1995,0(9):4-8.
被引量:1
7
胡才珍,左昌飞.
论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德、美历史巨变的影响[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46-51.
被引量:1
8
梁军.
试论30年代英美对德政策分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6):106-111.
9
程文进.
慕尼黑会议后绥靖与遏制并存的美国对德政策[J]
.齐鲁学刊,2006(3):51-56.
被引量:2
10
张晓峰.
国共两党对“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分歧[J]
.中共党史研究,1996(1):26-30.
被引量:1
历史研究
198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