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探索与实践上世纪90年代,中小学班会课教育存在大量认识上与实践上的误区,有的班会课变成了歌舞会、联欢会、精英会,出现"投入大、效益少,形式多、共鸣少"的现象。这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的特征是全程预设、结构性强、封闭性、教师强控制、实际上的单向传递。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表演性与虚假性,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似乎成了被动的"道德"接受器,在往教师预设的"圈套"里钻。
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73-77,共5页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