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44-146,共3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10
-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31-38. 被引量:256
-
2中国教育年鉴1999[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8-112.
-
3中国教育年鉴2000[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4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1999[R].北京:人教育出版社,1998-1999.
-
5中国教育年鉴2001[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7.
-
6中国教育年鉴2006[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7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联合调查报告组[EB/OL].http://www.360dol.com/content/060716.
-
8唐景莉,胡航宇.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7-03-29(1).
-
9王有亮.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里程碑──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重大意义[J].前沿,1996(12):1-5. 被引量:3
-
10赵沁平.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03(7):9-12. 被引量:2
共引文献42
-
1陈文君,张金颖,远建平.高等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3(S1):166-169. 被引量:2
-
2张兴.独立学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J].大学(学术版),2009(9):16-19.
-
3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3-10. 被引量:35
-
4杨耀录.以科学发展观反思高等教育大众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1-3. 被引量:1
-
5黄洪兰.民办高校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6):27-31.
-
6马东刚.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文教资料,2010(9):204-205. 被引量:2
-
7窦金波.论西部高校科学健康的发展——基于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证研究[J].福建高教研究,2010(2):2-6.
-
8杨建国.中印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85-88. 被引量:2
-
9窦金波.西部高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90-93.
-
10秦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热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6):134-13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7
-
1郑兆领.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估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7-10. 被引量:5
-
2林颖.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问题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150-151. 被引量:5
-
3柳友荣,龚放.理论不足与制度阙如:本科教学评估之症结[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28-30. 被引量:13
-
4余志卫.加强地方高校教学评估的研究与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8-70. 被引量:2
-
5张云霞.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44-45. 被引量:5
-
6王东芳,孙汭睿,张倩.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J].国际学术动态,2010(2):15-17. 被引量:3
-
7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评价与管理,2005,3(4):19-24. 被引量:4
-
1唐元成.也谈素质教育[J].教育督导与评估,2002(4):26-26.
-
2陈昌贵.略谈当前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动三不动”[J].现代大学教育,2002,18(5):11-15. 被引量:8
-
3全雄吉,金铁,李铉军,权伍荣.管理学视域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0):156-158. 被引量:1
-
4黄海涛(摄影报道).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培训会在济南市召开[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
5孔繁建,杜永谦.浅论新世纪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22-22.
-
6王和平,张宝祥.抓住评估机遇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18(2):110-112.
-
7项静芳.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原则[J].宁夏教育,2004(10):71-71.
-
8全日制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标准(试行)[J].中小学管理,1995(4):33-35.
-
9潘泽远.应尽快建立作文教学目标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5(3):5-6.
-
10胡伟.以“读”为主线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31):1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