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结合抚养方式的成因,抚养方式分为"双亲抚养"和"非双亲抚养"(含五种亚型)两大类型。抚养方式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教育方式对儿童信任感、自主性、性别角色同一、自我意识等诸多人格特征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张剑锋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11-214,共4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双亲抚养
非双亲抚养
人格
分类号
B844.1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9
同被引文献
105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1
参考文献
6
1
叶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221-222.
被引量:12
2
曹加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被引量:67
3
王金云.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J]
.天中学刊,1998,13(3):84-86.
被引量:17
4
张强,杨小生,张青献.
离婚家庭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138-139.
被引量:9
5
林崇德.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54-61.
被引量:28
6
陈会昌,张东,张慕蕴,魏明霞.
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6(3):173-177.
被引量:40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陈会昌,张东,张慕蕴,魏明霞.
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6(3):173-177.
被引量:40
2
吴霓,丁杰,唐以志,方铭琳,秦行音,杨小慧,冉屏.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25(10):15-18.
被引量:505
3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李孜,戚小兵,石淑华.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
.医学与社会,2005,18(2):5-6.
被引量:61
4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29(1):29-36.
被引量:813
5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被引量:685
6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1991.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教育统计摘要,1997.
8
叶边鱼.留守儿童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
9
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2004.
10
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J]市场瞭望,2005(01).
共引文献
159
1
俞海侠.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95-97.
被引量:7
2
刘恒,张建新.
社会支持在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778-780.
被引量:9
3
韩晓燕,魏雁滨.
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J]
.青年研究,2004(7):29-37.
被引量:5
4
王惠萍,张积家,曲世琏,陈宗仁.
父母离异儿童应激的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1):45-49.
被引量:8
5
姚本先,何军.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2):44-48.
被引量:51
6
杨阳.
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6).
被引量:1
7
万云英.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受损测试比较及有效保护[J]
.当代青年研究,1995(3):20-26.
8
王惠萍,张积家,曲世琏,陈宗仁.
父母离异儿童应激的比较研究[J]
.青年研究,1996(6):13-17.
9
白生君.
论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文化氛围[J]
.陇东学院学报,2003,15(1):95-98.
10
曾蕾.
父母离异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
.昆明学院学报,1996,27(2):69-72.
同被引文献
105
1
张东燕,高书国.
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兼论家庭教育现代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1):66-71.
被引量:59
2
陈传锋,陈钰雯,俞睿炜.
幼儿的认知依赖——关于幼儿祖辈教养和父辈教养的比较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21(6):52-58.
被引量:13
3
李福杰.
婴幼衔接期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指导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1(7):83-84.
被引量:1
4
费孝通.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
.天津社会科学,1982(3):2-6.
被引量:112
5
周宇,余毅震,史俊霞,黄艳.
中学生人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5,18(2):9-12.
被引量:13
6
寇彧.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2,22(1):55-60.
被引量:23
7
赵虎,于治淼,杜友忠.
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62-64.
被引量:65
8
郭晋,龙兴跃,阮鹏.
高校贫困生应对贫困的自身优势探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05-106.
被引量:18
9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2.
被引量:63
10
黄忠秀.
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07,20(2):58-59.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8
1
费婷婷.
浅谈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J]
.俪人(教师),2014(19):72-72.
2
王阳.
农村家庭教育的分析[J]
.亚太教育,2015,0(20):248-248.
被引量:1
3
史琼.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613-1617.
被引量:13
4
杨巧娜.
儿童受虐现象分析[J]
.青春岁月,2011,0(20):194-194.
被引量:1
5
柴江.
不同类型特殊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70-79.
被引量:2
6
任思源,王一竹,杨楠.
非双亲家庭对孩子创造力不利影响研究述评[J]
.成长,2022(10):70-72.
7
陈传锋,黄娅妮,陈璐,杨雨清.
祖辈依赖: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问题与防患对策[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1):1-8.
被引量:4
8
汤秋芬,张贵生.
家庭状况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同胞的调节作用[J]
.人口与发展,2024,30(3):88-101.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孙永胜,马俊.
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的心身疾病叙事[J]
.云冈研究,2024,4(2):17-25.
2
李艳,朱蓉蓉,何畏,潘莉,张贤,任颖.
大学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反刍思维间的中介作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8):746-750.
被引量:5
3
蒙雅培.
当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J]
.好家长,2019,0(54):108-108.
4
孙婧妍,孙薇,宋婵娟,孙炜.
师资储备大学生群体积极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20,37(2):218-220.
被引量:7
5
张月华.
家庭茶文化熏陶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子研究[J]
.福建茶叶,2020,42(9):115-116.
被引量:1
6
沈倩如,李岩梅.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42-1046.
被引量:20
7
姚媛.
受虐儿童心理需求及康复教育体系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1(1):80-82.
8
崔鹏.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影响——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J]
.文化产业,2021(7):120-121.
9
常凡,李玮,张靖,苏萌.
长学制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11):3-5.
被引量:2
10
沈丽丽.
积极心理资本视域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3):1-6.
1
曾滟.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J]
.求知导刊,2016(14):49-50.
2
陈向丽.
心理治疗中当事人对治疗师的依恋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141-143.
3
华振鹤.
涂口红的小男孩[J]
.心理与健康,1999(1):32-32.
4
方晓义.
家庭与儿童发展: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57-259.
被引量:22
5
张爽.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及教育[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0(4):70-73.
6
翟书涛.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J]
.家庭医学(上半月),1999,0(10):30-31.
7
朱凯利.
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对策[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62-65.
被引量:8
8
李静一,赵国祥,单欢欢,赵俊峰,李晓铭.
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同胞分离抚养方式与健康危险行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7):534-538.
被引量:3
9
李明.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29-33.
被引量:5
10
李阳,李清薇.
共同抚养模式下亲子依恋的特点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2):185-185.
被引量:1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