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话中彰显的一种美学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巴赫金认为,对话"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浸透了一切蕴涵意义的事物"。
作者
杜旭良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54-55,共2页
Movie Literature
关键词
巴赫金
话语
彰显
表现形式
美学风格
思想意识
蕴涵意义
参差对照
对话关系
镜头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马琳.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28-32.
被引量:8
2
凌建侯.
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176-181.
被引量:40
3
吴琼编,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视觉文化的奇观[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白春仁.
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
.文学评论,1998(5):101-108.
被引量:46
2
李斌.
国内巴赫金研究述评[J]
.文艺理论研究,1998(4):92-96.
被引量:7
3
钱中文.
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J]
.文艺研究,1998(1):32-46.
被引量:19
4
夏忠宪.
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巴赫金论拉伯雷[J]
.外国文学评论,1995(1):120-125.
被引量:12
5
胡壮麟.
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2):49-57.
被引量:44
6
夏忠宪.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74-82.
被引量:123
7
刘康.
一种转型期的文化理论——论巴赫金对话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1994(2):161-176.
被引量:13
8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
9
凌建侯.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J]
.中国俄语教学,1999,0(1):54-59.
被引量:15
10
倪波.
俄语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J]
.中国俄语教学,1986,5(1):16-21.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45
1
杨阿朋,赵雪爱.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J]
.科技信息,2009(1):121-122.
被引量:3
2
杜志峰.
形似与神似之争——翻译文学的“双重叛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307-308.
3
凌建侯.
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
.中国俄语教学,2001,20(3):30-36.
被引量:9
4
张雪.
独白语篇的对话性[J]
.修辞学习,2006(2):28-30.
被引量:10
5
郭涛.
语言·文本·翻译——试析巴赫金关于翻译的见解[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4):105-107.
6
宫军.
巴赫金语言哲学观的渊源与走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3):57-61.
被引量:5
7
翟婷婷.
巴赫金交往思想研究综述[J]
.太原大学学报,2008,9(2):1-4.
被引量:2
8
刘晗.
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J]
.新疆社科论坛,2009(1):60-65.
被引量:3
9
张玉宏.
巴赫金语言哲学视角下的元话语标记研究[J]
.兰州学刊,2009(4):183-185.
被引量:13
10
朱文瑞.
广告转述语言的对话性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09(10):176-176.
同被引文献
14
1
张楠,芦春.
李杨电影底层社会影像分析[J]
.传媒论坛,2020,0(2):145-145.
被引量:1
2
郝敬班.
《电影的皮肤:跨文化电影,涉身性,和感官》[J]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5):108-108.
被引量:3
3
刘峰,佐斌.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被引量:60
4
马昊莹.
影像媒介中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从贾樟柯电影说起[J]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被引量:4
5
汪民安.
何谓“情动”?[J]
.外国文学,2017(2):113-121.
被引量:115
6
林仲轩.
底层弱者的“武器”: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6):87-93.
被引量:6
7
陈桂华.
巴赫金超语言学思想及其话语理论[J]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73-75.
被引量:3
8
金雯.
情感是什么?[J]
.外国文学,2020(6):144-157.
被引量:20
9
刘昂,袁康平.
重塑·缝合·互动--新主流电视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J]
.当代电视,2021(10):52-55.
被引量:14
10
陈亦水.
情动转向下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三重维度[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5):51-60.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1
1
常馨婕,李春雷.
底层电影影像叙事中情感共鸣探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4,43(2):58-6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钟芸,张兰,施婵.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J]
.声屏世界,2024(22):24-26.
1
肖焕中,察尔(图),钟雨(图).
察尔:让金属在雕塑中升华[J]
.创意世界,2009(7):82-83.
2
孙振华.
项祎推介词[J]
.美术文献,2016,0(6):58-61.
3
郑红建.
创作与艺术语言的几点思考[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5):198-198.
4
周丽霞.
设计在“前”,文化在“后”——谈当前文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J]
.艺术教育,2011(3):127-127.
5
寻找生活中最美好的关系[J]
.缤纷,2012(11):4-4.
6
项一.
光影即隐喻[J]
.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2,0(2):76-81.
7
孙伟科.
艺术批评三题:对话关系、历史真实与《亮剑》重拍[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3):60-64.
8
何燕.
述说世界的谬误——解析电影《对她说》[J]
.电影评介,2003(3):34-35.
被引量:1
9
陈晓云.
断裂与重建:新中国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对话[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1-3.
被引量:3
10
丁昕春,张虹.
论音乐文化及其与姊妹艺术的“对话”[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697-700.
被引量:1
电影文学
2008年 第2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