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其经典性不仅在于它刻画了一代女性的崛起,也在于作品塑造了具有典型性的爱情故事并且塑造了安娜和渥伦斯基这两个具有典型形象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的重新解读与定位,再次论证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
作者
陈玲玲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2,共3页
Movie Literature
关键词
安娜
渥伦斯基
典型
经典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
1
赵光慧.
叙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谈起[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3):122-125.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李明滨.
安娜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吗?——兼谈外国文学教学和评论中一种不良倾向[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3):82-86.
被引量:2
2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A]..《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361.
3
李赋宁总.《欧洲文学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4
余绍裔.
丰满的人物 复杂的个性——《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塑造[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3,20(1):19-26.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2
1
张佐娟.
美的创造 心灵的感悟——关于安娜与钟绿的形象塑造[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9):104-105.
2
苏婧.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6):37-40.
被引量:2
3
石超,路舒程.
《何典》文化取向与作者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关系探析[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9):33-35.
4
金美玲.
21世纪国内《安娜·卡列尼娜》研究综述[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5):14-15.
被引量:2
5
陈娴.
跨文明视域下《荷马史诗》与《左传》的英雄品格对读[J]
.江汉论坛,2016(7):75-79.
6
谢爱民.
女性主义建构的表象化——新版《安娜·卡列尼娜》评析[J]
.电影评介,2017(20):41-43.
被引量:2
7
赵静.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俄罗斯小说作品超越历史现实的艺术性[J]
.山西档案,2016,0(6):129-131.
8
杨明明.
反思与跨越:中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与阐释(2000-2021)[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5):49-59.
9
车素芳.
评析《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4):49-52.
10
李华.
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意识的思考[J]
.语文建设,2017,0(4X):21-22.
1
白丽君.
一个俄罗斯新女性的崛起[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6):83-84.
2
赵林娟.
女权意识的崛起——解读《紫色》[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84.
3
刘家男.
十九世纪俄罗斯女性的崛起 ——《奥勃洛摩夫》中"多余人"及其身边女性形象的比较[J]
.北方文学(下),2016,0(5):91-92.
4
向兰.
从格温的《颁奖》看女性的崛起[J]
.飞天,2010(6):71-73.
5
何小香,袁媛.
菲茨杰拉德与劳伦斯的现代女性比较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4-155.
被引量:1
6
韩利敏.
从跪着的膝上站立起来——从《紫色》谈美国黑人女性的崛起[J]
.甘肃农业,2006(9X):152-153.
7
湛霞.
从嘉莉和薇龙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
.祖国(教育版),2013(10):35-35.
8
刘宝贵.
浅谈林黛玉与苔丝的爱情悲剧因素——两位东西方女性情感的悲歌[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48-52.
被引量:2
9
林斌.
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2):64-70.
被引量:41
10
李光明.
屋子里的“天使”与“魔鬼”——小说《线》的女性形象解读[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85-88.
被引量:1
电影文学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