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动因中探析其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6-27,共2页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2
-
1邓国良,纪丽娟.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状况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3):59-61. 被引量:23
-
2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18(2):65-65. 被引量:114
-
3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被引量:24
-
4马艳芬.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2):61-63. 被引量:9
-
5朱云生.论开放型社会条件下多元价值观的成因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7):223-226. 被引量:4
-
6陈琦,杨文轩,刘海元,鲁长芬,邓星华,张细谦,冯霞5.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被引量:170
-
7杨继林.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1,17(2):87-91. 被引量:3
-
8倪欣.对南京市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86-88. 被引量:22
-
9冯维胜,丁树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18-21. 被引量:61
-
10廖年忠,谭洁.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04,11(2):129-131.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6
-
1王志华,杨泽鸿,韦桂舞.体育教学中的效能与效率辩证关系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1):109-110. 被引量:2
-
2刘文军.利用瑜伽文化改善高校文化氛围之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4):59-60. 被引量:1
-
3贾磊.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5):48-51. 被引量:1
-
4陈小妹,王进,颜非非.青少年体育审美倾向与体育价值判断的关系——以浙江省青少年为例[J].体育科学,2014,34(3):29-38. 被引量:13
-
5谭鑫磊,杜光友.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定位与选择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131-131.
-
6施鲜丽.海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J].新校园(阅读版),2017,0(4X):178-179.
-
1仇军.中国体育人口活动动因的主成分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12-15. 被引量:15
-
2向静,何飞雄.广州市社会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42-42.
-
3高群盛.江苏省乡镇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因子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37-39. 被引量:4
-
4胡莉萍.江苏省城乡女性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28-30. 被引量:7
-
5黄春梅,鲍晓玲,马嵘.汉、维、哈族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48-50. 被引量:3
-
6杨静.突发公共事件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界,2010(1):18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