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2-136,共5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137
-
1夏凌捷.浅析主旋律电视剧的崛起[J].时代文学,2008(12):127-127. 被引量:2
-
2米学军.从完美的英雄到有缺点的英雄——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J].电影评介,2008(4):11-12. 被引量:2
-
3刘云兰,陈斌.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探析[J].电影文学,2008(9):23-24. 被引量:7
-
4候洪,钟维佳.电视剧:怎样面对中国与世界——对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机制与文化建构的审视[J].电影文学,2004(3):12-14. 被引量:1
-
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0
-
6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2
-
7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上)——论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5(3):9-12. 被引量:18
-
8高永晨.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4):22-25. 被引量:54
-
9蔡翔.九十年代小说和它的想象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1):46-56. 被引量:5
-
10周柯.拨乱反正,开展创造性的文学研究评论工作[J].文学评论,1978(3):3-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9
-
1吴卫华.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电视连续剧《屈原》谫议[J].云梦学刊,2006,27(5):40-43. 被引量:1
-
2王丽.试谈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1):43-48.
-
3王丽,王永.论多利莫尔政治文化批评的方法论意义[J].太平洋学报,2007,15(9):92-96.
-
4王丽.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J].太平洋学报,2008,16(3):88-91. 被引量:1
-
5万信琼.人本主义与草根立场——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124-125. 被引量:1
-
6廖鹏飞.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6-12.
-
7王霞.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王氏之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77-79. 被引量:7
-
8杜莹杰,张一扬.塑红色传奇英雄 扬不朽民族精神--兼评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J].中国电视,2010(12):8-10. 被引量:1
-
9王丽.论多利莫尔政治文化批评的双向建构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5):85-87.
-
10李成晴.搁笔:唐宋文士纪事的文本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17(6):154-16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刘冰冰,柴攀(指导).融媒体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多维建构与交流范式——以《戏码头》为例[J].新闻传播,2022(2):88-90.
-
2张艳云.“超文本”视域中的期刊信息表达特征[J].图书馆论坛,2010,30(4):150-152. 被引量:5
-
3包莉秋.还“英雄”以本色——当前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浅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1(1):50-51.
-
4谢春红.浅谈电影《赵氏孤儿》的人性策略[J].电影文学,2012(8):83-84.
-
5胡杰.《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书评[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2):60-60.
-
6张燕.《王氏之死》简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2):129-130.
-
7王凯,张晓武.表象与真实——从《王氏之死》看清初郯城女性的道德缺失问题[J].济宁学院学报,2015,36(1):124-128.
-
8刘伟生.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2):76-82. 被引量:3
-
9郑燕姣.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羊脂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69-72.
-
10王茵.“新国风”文化的荧屏呈现及其审美性集体记忆重构[J].中国电视,2019(9):56-59. 被引量:20
-
1刘萍.历史与文本——论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历史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43-145. 被引量:4
-
2禹克坤.十六国时期民族文学述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5):78-83. 被引量:1
-
3段银河.民俗旅游场景下少数民族民俗变迁动因的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5):11-14. 被引量:1
-
4韩建立.唐初权力话语与《艺文类聚》的编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9):84-88.
-
5于语和,石蓉蓉.明太祖教化思想的民间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2(4):107-109.
-
6侯杰,王小蕾.文本·性别·历史——以李超为个案的研究[J].文学与文化,2010(2):99-110.
-
7苏光文.鲁迅与辛亥革命[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0(2):111-115.
-
8杨昌江.立精神之范 创文本之法——纪念闻一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J].写作(中),1999,0(11):4-5.
-
9李永中.《新青年》国民性思想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5):75-77.
-
10张海云,端智.民族志与文学文本的创作——以《三水故事》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3):43-4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