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4-68,共5页
Archaeology
共引文献69
-
1裴安平.中国史前晚期手工业的主要特点[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52-60. 被引量:1
-
2吴雪彬,朱非素,陈瑞和,李浪林.广东普宁市池尾后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7):1-10. 被引量:13
-
3李子文.广东五华县仰天狮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7):11-15. 被引量:1
-
4黄静.浅论先秦时期岭南文化的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9-85.
-
5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文明诸因素的剖析——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J].考古,1997(9):77-81. 被引量:11
-
6何露.广东韶关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初探[J].江汉考古,1999(3):43-48. 被引量:2
-
7曾凡.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考古学报,1980(3):263-284. 被引量:23
-
8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8(1):39-57. 被引量:55
-
9张志新.苏州的良渚遗存及古代文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3(1):111-117.
-
10周南泉.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3):8-2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8
-
1李约瑟,鲁桂珍,董恺忱,郑瑞戈.中国古代的地植物学[J].农业考古,1984(1):264-274. 被引量:9
-
2庞卓恒.关于西周的劳动生产方式、生产率和人口估测[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8(5):41-50. 被引量:3
-
3陈伟.楚“东国”的道路——兼谈影响先秦交通的社会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4):16-23. 被引量:4
-
4王青.《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J].东岳论丛,2005,26(6):135-139. 被引量:17
-
5李慧竹,王青.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J].管子学刊,2007(2):43-46. 被引量:15
-
6蒋刚.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和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的方向性与层级性[J].考古,2008(12):53-65. 被引量:6
-
7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J].历史地理,1981(1):48-64. 被引量:43
-
8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2004(4):53-67. 被引量:47
-
1史红蔚.试论华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J].东南文化,1997(4):95-99. 被引量:2
-
2吴巍巍.西方传教士与华南沿海地区考古发现初探[J].中原文物,2014(1):57-61.
-
3吴春明.华南沿海的先秦文化与早期文明[J].中原文物,1997(2):10-18. 被引量:4
-
4唐舒龙.试论筑卫城文化[J].南方文物,1996(2):56-66. 被引量:4
-
5苏秉琦.石峡文化初论[J].文物,1978(7):16-22. 被引量:25
-
6资料[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998,0(3):95-96. 被引量:1
-
7王巍.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J].考古,1989(9):827-833. 被引量:12
-
8彭适凡.试论山背文化[J].考古,1982(1):40-47. 被引量:8
-
9立成.谷雨节趣味民俗[J].气象知识,2008(2):58-58.
-
10许兆康.蓬莱三仙岛在珠江三角洲沿岸[J].神州民俗,2011(9):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