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罗家角时期的交往网络和信息传递
被引量:2
出处
《农业考古》
1999年第3期73-76,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共引文献80
-
1徐卫民,翟明月.浅析秦都雍城手工业作坊区规划[J].西部考古,2023(2):168-175.
-
2秦存誉.秦王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洛阳考古,2021(3):41-49. 被引量:1
-
3贺俊.寻找禹迹:聚落考古与夏文化探索[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2(1):13-15.
-
4施连喜.中国田野考古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从几次经典发掘谈起[J].常州文博论丛,2022(1):72-85.
-
5陈醉.查海遗址聚落形态新论[J].边疆考古研究,2021(2):97-113.
-
6韩建业.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方文物,2011(1):42-46.
-
7胡保华.内蒙古白音长汗二期乙类遗存房址居住面上遗存分析[J].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2):47-55. 被引量:6
-
8赵春青.实践·思考·创新——《南方文物》“聚落考古”专栏开栏辞[J].南方文物,2012(3):66-68.
-
9叶舒宪.《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民族艺术,1999(3):60-75. 被引量:17
-
10宋建.马桥文化的分区和类型[J].东南文化,1999(6):6-14.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47
-
1时平.东方与西方交往的嬗变[J].学海,1998(1):102-105. 被引量:2
-
2黄炎平.从绝对历史理性到交往理性——论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观的一个转向[J].求是学刊,1998,25(6):10-15. 被引量:5
-
3崔景明,陆韧.元、明、清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J].思想战线,1998,24(4):39-45. 被引量:4
-
4荆忠.试论交往的历史形式、特性和社会功能[J].学术界,1997(5):29-33. 被引量:3
-
5马利芳.浅析贸易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S1):156-158. 被引量:2
-
6丁进军.晚清中国与万国邮联交往述略[J].历史档案,1998(3):94-98. 被引量:4
-
7林家恒.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4):68-72. 被引量:2
-
8郭亚非,王菊映.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的早期经济交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38-41. 被引量:5
-
9林延清.乾嘉时期天津与英国的三次交往[J].清史研究,1996(2):88-91. 被引量:1
-
10邓河.浅论中国近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8(3):78-81. 被引量:3
-
1杨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玉器研究[J].东南文化,1994(4):37-49. 被引量:2
-
2樊如霞.关于先越文化不落后于中原文化的探讨[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2):51-56.
-
3魏正瑾.马家浜文化玉质装饰品考察[J].农业考古,1999(3):57-61. 被引量:2
-
4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1995(4):95-98. 被引量:6
-
5牟永抗.关于良渚、马家浜考古的若干回忆──纪念马家浜文化发现四十周年[J].农业考古,1999(3):5-20. 被引量:5
-
6陆耀华.浅谈嘉兴地区史前文化──纪念马家浜遗址发掘四十周年[J].农业考古,1999(3):64-69. 被引量:1
-
7行一,设平.秀水之源 嘉禾之本──《马家浜考古标本展》巡礼[J].农业考古,1999(3):98-105.
-
8李则斌.高邮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纪要[J].文物,1997(12):84-84.
-
9张梅坤.桐乡罗家角遗址考古略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0(2):96-98.
-
10芮国耀.浙江史前文化初论[J].东南文化,1989(6):59-64.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