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出处
《农业考古》
1999年第3期285-288,308,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6
-
1李辅斌.清代中后期直隶山西传统农业区垦殖述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9(2):147-162. 被引量:8
-
2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5(3):63-65. 被引量:11
-
3蒋国碧,张新和.四川盆地近千年来旱涝灾害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6(2):244-249. 被引量:3
-
4林鸿荣.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J].农业考古,1986(1):240-248. 被引量:11
-
5李登弟,朱凯.史籍方志中关于陕西水旱灾情的记述[J].人文杂志,1982(5):93-97. 被引量:2
-
6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学报,1965(02).
二级参考文献1
-
1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83.
共引文献29
-
1蓝勇.历史时期长江上游河道萎缩及对策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6(3):175-193. 被引量:4
-
2田澍,毛雨辰.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05(2):104-114. 被引量:3
-
3薛刚.从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看清代直隶民生状况——以直隶中部地区为例[J].中国农史,2008,27(1):60-68. 被引量:14
-
4李菊花,刘丽英,张瑞芳.河北省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文献记载[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339-9340. 被引量:3
-
5冯江峰.明清时期陕北农田水利关系之分析[J].兰州学刊,2008(10):132-134. 被引量:1
-
6蓝勇.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J].地理研究,2010,29(7):1182-1192. 被引量:7
-
7黄权生,刘智勇.西部农村燃料更替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J].三峡论坛,2010(5):60-65. 被引量:1
-
8王蕊,花琦.明代“九边”军屯衰落原因考察——从环境视角出发[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8):127-129.
-
9许炯心.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J].水利学报,2000,31(1):72-80. 被引量:46
-
10张连伟.中国古代森林变迁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2(3):208-218.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307
-
1唐领余,沈才明,LIUKan-bin.长江上游地区18Ka以来的植被与气候[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S1):1-4. 被引量:7
-
2邓绍辉.四川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7(5):74-83. 被引量:8
-
3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J].清史研究,2001(2):19-32. 被引量:42
-
4王建革.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J].清史研究,2001(2):33-42. 被引量:16
-
5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J].清史研究,2001(2):43-55. 被引量:14
-
6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J].清史研究,2001(2):120-124. 被引量:13
-
7成崇德,孙喆.论清代前期的西部边疆开发[J].清史研究,2001(4):85-96. 被引量:5
-
8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J].历史研究,1997(1):17-32. 被引量:85
-
9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历史研究,1994(6):86-98. 被引量:76
-
10宋涛.文化乡愁的断裂与重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26-2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8
-
1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2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5(3):89-102. 被引量:12
-
3黄帝荣.中国农村环境的劣化与动因[J].求索,2006(11):73-74. 被引量:1
-
4许怀林.江西历史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变迁[J].农业考古,2000(3):110-120. 被引量:9
-
5赵李娜.中国乡愁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依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149-156. 被引量:17
-
6安大伟.清代东北方志编纂中的环境意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3):105-110. 被引量:2
-
7束锡红,陈祎.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6):127-134. 被引量:8
-
8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6):112-119. 被引量:32
二级引证文献82
-
1姜岩.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中国科技纵横,2018,0(14):239-240.
-
2熊梅.清代东北地区森林消减与环境效应[J].东北史地,2008(4):51-55. 被引量:2
-
3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1):55-66. 被引量:12
-
4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33(4):63-67. 被引量:13
-
5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5. 被引量:23
-
6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5(3):89-102. 被引量:12
-
7王利华.中国生态环境史 主持者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2-32. 被引量:36
-
8行龙.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J].史林,2006(2):10-20. 被引量:16
-
9杨鑫光,周志刚,杨宗山,吴团荣.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初探[J].草业科学,2006,23(5):29-32. 被引量:3
-
10梅雪芹.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J].学术研究,2006(9):12-22. 被引量:26
-
1徐东洋,乔雪峰.青山依旧 今朝更美[J].中国林业,2004(10B):1-1.
-
2陈忠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效益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4):68-72.
-
3刘钊.浅谈增强农业后劲问题[J].江西老区建设,1987(12):28-30.
-
4刘哲民,刘引鸽.宝鸡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1):66-69.
-
5张丽珍,徐绍珍.香河县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对策[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22(1):62-66. 被引量:1
-
6张宏飞,罗海波.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北方经济,2009(6):65-66. 被引量:1
-
7常瀚思,赵齐,赵邦宏.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8):5-7. 被引量:3
-
8刘菊梅,王皓,仝纪龙,袁九毅,张旭,王颖.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及农地流失问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9093-9095. 被引量:2
-
9张秋英,赵英.松嫩平原农区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原因及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4):279-282. 被引量:2
-
10焦育新.生态交错带[J].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1(3):7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