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4-6,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同被引文献16
-
1陈露.Inter网:“温柔的陷阱”[J].社会,2000,20(8):42-43. 被引量:4
-
2屈勇.互联网络中人际互动的新特点[J].社会,2000,20(7):38-39. 被引量:12
-
3赖早兴.第四媒体挑战法律[J].社会,2000,20(7):42-43. 被引量:1
-
4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19(10):40-45. 被引量:16
-
5王婷,刘爱伦.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5(1):98-100. 被引量:29
-
6刘海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J].学习月刊,2006(9):32-33. 被引量:7
-
7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2. 被引量:63
-
8俞国良,王永丽.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7,28(5):83-87. 被引量:7
-
9吴季松.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10储召生.充分发挥家庭的德育功能[N].光明日报,2000-06-04.
二级引证文献42
-
1林红.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0(3):42-43. 被引量:4
-
2吴明霞,罗琴,李红梅,齐晓栋,欧居湖.大一新生网络心理问题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01-904. 被引量:14
-
3张彦.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4(4):20-23. 被引量:1
-
4陈明祥.浅谈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17(5):39-41. 被引量:8
-
5党子奇,张红萍.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16-17. 被引量:3
-
6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33-35. 被引量:19
-
7王丽君.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97-101. 被引量:2
-
8林红.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理性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87-88. 被引量:2
-
9高磊,李振涛.内观—认知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障碍治疗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372-374. 被引量:11
-
10石道银,曹旻雳.网络世界未成年人权利的宪法保护——《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合宪性探讨[J].中国司法,2007(8):91-92.
-
1韩霞.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成才之路,2011(2):16-17.
-
2龚界文,胡静.“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少年研究,2004,4(3):15-17. 被引量:3
-
3王诗怀.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研究综述[J].神州,2012(29):233-233. 被引量:1
-
4刘颖敏,王芳.90后子代与亲代间的反向社会化研究——以互联网的运用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29(1):30-34. 被引量:4
-
5卢泓,徐光芳.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动力机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6):44-46. 被引量:4
-
6李雪平.网上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94-96.
-
7蛙哥.与另一种美丽擦肩而过[J].健康大视野,2002,0(5):56-56.
-
8李秋洪.反向社会化:青年社会化研究的新课题[J].青年探索,1991(6):21-24. 被引量:12
-
9方军.请到网上找政府[J].人才资源开发,1999(4):5-6.
-
10顾勤.网恋如咖啡[J].现代交际,2001(7):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