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8-93,共6页
Mus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9
-
1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2):5-11. 被引量:12
-
2冯光钰.收集整理中国民族音乐遗产50年——刍论集成编辑学[J].音乐研究,1999(3):17-26. 被引量:9
-
3宋瑾.世纪末反思——关于音乐的民族性[J].民族艺术,1998(1):26-29. 被引量:7
-
4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36-46. 被引量:104
-
5郑向群.民族唱法及其迫切任务[J].中国音乐,1988(3):71-72. 被引量:6
-
6张肖虎.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4(4):5-10. 被引量:7
-
7王永全.民族声乐提高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1983(2):74-75. 被引量:5
-
8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0(1):24-27. 被引量:25
-
9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1(2):54-57. 被引量:20
-
10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03-109. 被引量:471
二级引证文献33
-
1李小峰.浅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91-94.
-
2李萍.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6(2):93-98. 被引量:19
-
3黄琦.对中国民族声乐界定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2):40-46. 被引量:18
-
4蔡远鸿.当代中国声乐学派的研究视域[J].理论与创作,2007(3):110-113. 被引量:1
-
5彭丹雄.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8(3):38-40. 被引量:1
-
6胡振邦.原生态民歌的兴起探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26(4):135-138. 被引量:1
-
7孙艳丽.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0-352. 被引量:2
-
8万莉.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多元化价值观[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5):250-250. 被引量:4
-
9胡薇.论西洋唱法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0(8). 被引量:1
-
10孟新洋.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1(1):110-113. 被引量:21
-
1王毓宝.王毓宝获奖感言[J].曲艺,2008(10):11-11.
-
2于学洪.天津时调音乐[J].中国音乐,1987(4):64-65. 被引量:5
-
3罡子.王毓宝与天津时调研讨会在津举行[J].曲艺,2008(11):79-79.
-
4石蓓,曹宏凯.新媒体环境下天津时调的传播[J].中国音乐,2013(4):129-132. 被引量:3
-
5安保勇.我喜爱的王毓宝与天津时调[J].曲艺,2009(4):18-19. 被引量:1
-
6苗晶.山东民歌与外省民歌的交流[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82(S2):5-14. 被引量:7
-
7孙福海.曲不惊人誓不休——记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毓宝[J].曲艺,2008(10):38-42.
-
8唐晋渝.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天津现象”[J].中国音乐,1997(4):42-44. 被引量:2
-
9王春晖.鼓曲演唱大师与21世纪的曲艺音乐[J].中国音乐,1998(4):24-25. 被引量:2
-
10贾立青.天津时调音乐面向21世纪刍议[J].中国音乐,1998(3):63-6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