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1期128-134,共7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参考文献1
-
1[美]托马斯·英奇 编,任越等 译,董乐山.美国通俗文化简史[M]漓江出版社,1988.
同被引文献36
-
1严庆.从民族、国家结构类型看民族问题与民族治理的差异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14-21. 被引量:4
-
2穆罕默德.哈达德,晓兵.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世界民族,1992(5):39-47. 被引量:14
-
3张锡勤.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J].求是学刊,1994,21(1):107-113. 被引量:8
-
4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20-24. 被引量:68
-
5董小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8-56. 被引量:12
-
6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历史预制、现实预制与价值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06(1):21-27. 被引量:6
-
7范国睿.欧美主要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基于教育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6):73-80. 被引量:11
-
8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16-25. 被引量:145
-
9[美]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
10史际春,肖竹,冯辉.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A].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二级引证文献9
-
1张小红.略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和外语教师的“全球意识”[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4):434-437. 被引量:2
-
2崔萌.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视域下的集体认同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68-71. 被引量:4
-
3陈中帅.民族身份的选择[J].科学与财富,2015,7(15):317-317.
-
4谢贵平.认同安全的建构与维护:国际安全治理的根本——基于安全治理和安全思想的国际观察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8-15. 被引量:1
-
5游贝贝.黔南大学生民族认同量表编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0(11):169-171.
-
6赵志朋,肖克.跨界民族认同差异的来源——以美国墨西哥裔为对象的研究[J].国际论坛,2017,19(6):70-76. 被引量:4
-
7张利国,郭立强.美国国家认同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20,36(2):78-86. 被引量:7
-
8梁爱文.国外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举措与镜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5):28-35. 被引量:4
-
9毛振华,姚祥燕.疫情之下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调查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1(3):103-110. 被引量:2
-
1黄子毅.关于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若干问题[J].中国法学,1996(4):3-12. 被引量:4
-
2屈建军.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之佐证——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的斗争及其教训[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2):3-7.
-
3李慎明.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没有普世性[J].政工师指南,2009(3):24-25.
-
4杨鹏亮.略论我国行政法的控权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2):40-42.
-
5李慎明.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没有普世性[J].决策探索,2009(12):6-7. 被引量:1
-
6江必达.从孙中山的民生观到以人为本[J].福州党校学报,2005(3):75-77.
-
7孙继红.从孙中山的民生观到“以人为本”[J].世纪桥,2005(3):12-13.
-
8孙继红.孙中山的民生观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启迪[J].福州党校学报,2002(1):39-41. 被引量:1
-
9田居俭.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J].中华魂,2011(7):7-9.
-
10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7(4):1-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