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2-54,共3页
China Youth Study
同被引文献9
-
1肖琳益,王智勋.因特网喜中有优[J].社会,1999,19(1):6-7. 被引量:6
-
2孙自俊.中国,何以承受Internet之重[J].社会,1999,19(3):4-6. 被引量:2
-
3汪勇刚.谁在网上?[J].社会,1999,19(2):14-15. 被引量:6
-
4郑丹娘.关于“新千年”的综述 期待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1999(6):18-20. 被引量:1
-
5黄凯锋.21世纪初青年价值观预测[J].当代青年研究,1999(6):4-7. 被引量:14
-
6关颖.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1999(6):17-20. 被引量:10
-
7叶南客.面对21世纪青年的选择──论中国青年的现代化[J].当代青年研究,1999(1):10-14. 被引量:6
-
8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J].青年研究,1999(12):1-8. 被引量:22
-
9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15-19. 被引量:60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刘翠花.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180-181. 被引量:14
-
2梁宏伟,翟慕华.青少年“网络情结”解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8-79.
-
3杨棣.信息网络化: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1):55-57. 被引量:16
-
4毕宏音.舆情视野中的网民上网行为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4):157-160. 被引量:13
-
5周腾蛟,袁立凤,李继.大学生网络行为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8):65-66. 被引量:2
-
6叶文来.高校师生交往网络化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9,25(6):113-114. 被引量:1
-
7鲍谧清.青少年亚文化的心理表达意义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15-116. 被引量:4
-
8颜芳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传媒素养教育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15-117. 被引量:2
-
9隋月英,徐志慧.现代网络的发展呼唤青少年“三理”教育与关怀[J].枣庄学院学报,2009,26(6):120-123.
-
10左同宇,王玉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09-112. 被引量:6
-
1傅国强.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18. 被引量:1
-
2留白.冰冷的知识与暧昧的自我[J].社会观察,2006(4):52-53.
-
3郭懿.CHANEL时尚里的哲学精神[J].现代企业文化,2010(1):108-109.
-
4陈荣美.小社区大舞台[J].社会工作,2007(03S):8-8.
-
5马来平.哲学改革的又一探索——读《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35-38.
-
6张伯颜.和谁结婚[J].现代苏州,2008(13):112-112.
-
7金德洲.做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学艺术的体现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75-79.
-
8陈琳,王龙亭.准确把握“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与联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9):27-27.
-
9萧益文.日常的、家常的、平常的哲学——鄂西民间传说中的哲学问题[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1):91-95. 被引量:1
-
10潘孟秋.德国启动学术外交年[J].德国研究,2009,24(1):69-6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