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4-192,共9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100
-
1杨万铭,李海明.探析中国经济转型之谜[J].财经科学,2004(4):29-33. 被引量:8
-
2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社会,2009,29(1):109-121. 被引量:135
-
3郗杰英.解读“新白领”[J].中国青年研究,2001(6):25-31. 被引量:6
-
4庞玉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整合机制的建构[J].社会科学战线,1999(3):206-211. 被引量:29
-
5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J].青年研究,1999(6):17-24. 被引量:9
-
6张争胜,邓线平.中国城市等级体系问题的初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1999,14(1):27-31. 被引量:8
-
7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6,6(1):46-51. 被引量:368
-
8中牧弘允,曹建南.经营人类学序说——企业的“民族志”和工薪族的“常民研究”[J].学术界,2001(5):86-95. 被引量:7
-
9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30-35. 被引量:59
-
10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6):90-111. 被引量:83
引证文献11
-
1王玉峰.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渐进式社会转型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17-119. 被引量:2
-
2吴鹏森.培育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构建一个和谐的小康社会[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9. 被引量:5
-
3郑锐.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2):157-160. 被引量:4
-
4杨大轩,许可.广州市女性白领阶层体育价值观变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8-21.
-
5刘艳.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91-97. 被引量:12
-
6刘艳.深、宁、济、合四城市职业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1(2):35-42. 被引量:3
-
7王胜今,许世存.流动人口职业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3(5):157-165. 被引量:4
-
8许世存.城市适应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5,37(4):36-47. 被引量:27
-
9杨波.企业青年白领的身体规训——基于上海C公司的调查[J].青年学报,2018(2):85-91. 被引量:1
-
10陈靖远.自主性劳动者标准工时适用除外及其限制[J].法学,2021(11):144-15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0
-
1李伟东,卜妙金.促进低收入农户向当地中等收入阶层提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态和谐[J].南方农村,2006,22(4):37-38.
-
2吕杰林.浅议高职教育与中间阶层培育的关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7,9(11):13-14.
-
3闫雅岚.信息技术对食品工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130-6131. 被引量:2
-
4李元来.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兴起、功能与培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98-100. 被引量:2
-
5刘文静.试论白领流动对其政治权利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25. 被引量:1
-
6马军卫.信息网络环境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对策思考——兼及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7):142-144. 被引量:3
-
7余萌,刘溢思,吴瑛,徐艳.中青年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理特征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1):113-115. 被引量:16
-
8蒋俊明.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政治应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9-57. 被引量:2
-
9赵晶.行业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需求研究——基于杭州市行业普通话现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3(6):43-44. 被引量:1
-
10马旭燕.网络翻译社区初探[J].上海翻译,2014(2):44-48. 被引量:4
-
1宋书伟.现代社会结构研究[J].社会学研究,1986(2):37-44.
-
2潘年英.走过“独家寨”[J].当代贵州,2008(23):57-57.
-
3田园园,彭嘉丽.新形势下第三部门发展现状及探析[J].品牌,2015(3):83-83.
-
4宋书伟.现代社会结构模式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6(4):118-124.
-
5夏康开.现代大教育与现代化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1994(3):75-79.
-
6陆震.社区建设、企业改革和现代社会结构[J].社会,1998,18(5):7-9. 被引量:8
-
7蒋伟涛.社区层面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运行及其发展——以中加两个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例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1(2):83-90.
-
8朱锡生.扩大妇女儿童基金会类社会组织发展空间[J].社会主义论坛,2013(9):13-13.
-
9尹发跃.求助交际“多媒体”[J].现代交际,1997(3):4-4.
-
10埃兰德.霍弗斯廷,薛克坚.欧洲当前人口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1980(11):5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