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6-72,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17
-
1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33(11):8-14. 被引量:28
-
2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战线,2005,31(1):75-81. 被引量:48
-
3陈其荣.科学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J].山东社会科学,2005(1):35-39. 被引量:22
-
4彼得·斯特利布拉斯.《马克思的外套》,载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年,135页.
-
5陈建宪.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化人类学——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J].西北民族研究,2008(2):21-29. 被引量:4
-
6张敦福.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一份旁听报告[J].民俗研究,2009(4):257-269. 被引量:3
-
7刘涛.马文·哈里斯及其文化人类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2(3):115-122. 被引量:7
-
8张连海.从现代人类学到后现代人类学:演进、转向与对垒[J].民族研究,2013(6):50-62. 被引量:13
-
9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1):21-28. 被引量:110
-
10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J].民族研究,2014(4):49-57. 被引量:34
-
1潘智彪.论审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J].学术研究,2006(4):117-120. 被引量:3
-
2任剑涛.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J].哲学研究,2008(8):49-58. 被引量:16
-
3何玲.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阈谈宗教的社会正功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23-25. 被引量:1
-
4雷尚清.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J].公共管理评论,2010(1):177-183.
-
5李炳君.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7(6):80-83.
-
6李生龙.庄子的社会文化批判及其理想[J].船山学刊,1998(1):55-59.
-
7洪凯源.“本质结构”的存有论根据--对《逻辑学》逻辑不连贯性问题的一种解决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4):96-107.
-
8叶峻,王志成.对于《思维论》及其讨论会的几点意见[J].思维科学通讯,2002(2):23-25.
-
9丁明常.社会基础结构新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9(6):60-64. 被引量:2
-
10王明月.农村社区中宗教的功能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3):198-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