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矛盾修辞法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矛盾修辞法的运用增加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魅力。矛盾修辞法就是把完全矛盾对立的概念或形象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修辞格。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实例的分析,本文展示了这种修辞法的特殊作用。
作者
陈观亚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外语部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7-109,共3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矛盾修辞法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6
1
李春凡.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矛盾修辞的妙用[J]
.外语学刊,1996(2):60-61.
被引量:3
2
朱跃.
矛盾修辞法的语义结构及其修辞效果[J]
.外语教学,1991,12(4):42-47.
被引量:3
3
罗志野.
论莎士比亚的修辞应用[J]
.外国语,1991,14(2):10-14.
被引量:8
4
李泽民.
英语暗喻的修辞作用与翻译方法[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8(5):83-88.
被引量:3
5
周均美.
修辞与心理随谈[J]
.当代修辞学,1983(1):15-16.
被引量:1
6
李正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美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53-56.
被引量:10
7
张杨莉.
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比喻意象[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3):101-104.
被引量:1
8
马春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83-89.
被引量:7
9
Davidson, D.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Dietrich, E. Representation[A]. In P. Thagard (ed.)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C]. Amsterdam: Elsevier, 2007.
引证文献
4
1
刘艳春.
译诗五象美——简评辜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J]
.英语研究,2005,3(3):33-37.
被引量:2
2
李淑静.
矛盾修辞的心智视角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0(4):38-44.
被引量:4
3
谢世坚,郎茹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眼睛”意象的修辞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51-156.
被引量:2
4
谢世坚,谢稳英.
修辞心理视角下莎剧《皆大欢喜》中爱情比喻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19,41(11):66-71.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夏秸.
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10—2016)[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2):50-57.
被引量:2
2
唐军,汤纯.
诗歌五象美视角下《我们是七个》两译本赏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87-93.
被引量:1
3
韦储学,章潇.
从音义同构现象看中国古诗词“象”的可译性[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3(3):376-382.
4
龙德银.
矛盾修辞的感受质解释[J]
.外国语文研究,2016,2(3):17-24.
被引量:1
5
谢世坚,尹怡楠.
莎剧人体意象的隐喻认知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3):90-96.
6
唐建福.
心智哲学视域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J]
.黑河学刊,2020(5):52-54.
7
唐建福.
心智哲学视域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J]
.郑州师范教育,2020,9(5):85-88.
8
谢世坚,谢稳英.
莎剧中重复修辞类型及功能探究——以《奥赛罗》和《李尔王》为例[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2):80-85.
被引量:2
1
徐千惠.
浅析矛盾修辞法在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运用[J]
.科技广场,2016(12):146-148.
被引量:1
2
姚文放.
树一代宗师丰碑,放通俗史诗异彩——读《王少堂传》[J]
.艺术百家,1998,14(1):127-128.
3
赵志.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9):31-33.
4
黄蓉,赵成林.
创造诗的机智与惊喜——试论“矛盾修辞法”对台湾旅美诗人非马艺术创作的影响[J]
.修辞学习,2004(1):69-70.
5
胡博乔.
林夕与波德莱尔式“矛盾修辞”[J]
.北方文学(下),2014(3):90-91.
6
田耘,罗淑兰.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思维[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4):21-21.
7
王东东.
海百合,深海之殇,与词的未来[J]
.红岩,2011(5):50-52.
8
楼肇明.
孙绍振和他的幽默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1992(5):109-112.
9
麻辣校园—— 夸张修辞法[J]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05,0(Z4):92-92.
10
陈胜利.
论《爱情故事》中的矛盾修辞法[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4):92-94.
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