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
被引量: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概述埃里森及其《看不见的人》的文学地位,探讨了作品的内容及意义,着重分析了作品的独特叙事形式──主人公的洞察和作者的洞察融为一体,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通过不同视角的聚焦突出心理的经验。
作者
王逢振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5-128,共4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
叙事形式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85
1
唐晓忠.
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7-111.
被引量:6
2
张秀明.
论《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手法[J]
.外国文学研究,1998,20(2):102-103.
被引量:7
3
刘祚昌.
林肯解放黑奴的历史真相[J]
.史学月刊,1965(8):43-48.
被引量:7
4
S.C.Levinson,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上)[J]
.当代语言学,1987(2):81-85.
被引量:9
5
易仲良.
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J]
.外国语,1987,10(1):18-21.
被引量:44
6
罗钢.
关于殖民话语和后殖民理论的若干问题[J]
.文艺研究,1997(3):23-31.
被引量:21
7
王立礼.
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与《看不见的人》[J]
.外国文学,1993(1):78-83.
被引量:6
8
王诺,费凡.
论赖特和艾里森小说的象征[J]
.外国文学评论,1993(2):49-55.
被引量:5
9
陈辉.
黑人无声的呐喊——试评艾里森和他的《看不见的人》[J]
.河西学院学报,1992,0(2):71-74.
被引量:1
10
谭惠娟.
拉尔夫·埃利森[J]
.外国文学,2004(6):16-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6
1
李霞.
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看《看不见的人》[J]
.长城,2012(6):130-131.
2
王智博.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英雄冒险原型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32-34.
3
龚玲.
论《看不见的人》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5):40-42.
4
刘彬.
小说Invisible Man的几种译法[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48-151.
被引量:1
5
王昕.
《看不见的人》中场景设置的主题意蕴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52-153.
被引量:2
6
李加莉.
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19(4):56-58.
被引量:2
7
黄耀华,严立梅.
《看不见的人》的黑色幽默[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0):138-140.
被引量:1
8
王智博.
《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J]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1):144-146.
9
陈超.
从美国黑人状况及埃利森经历探析《无形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84-85.
10
舒贝.
《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212-213.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张学祥.
黑人音乐:一股神奇的力量——兼论拉尔夫·艾利森的音乐情结[J]
.太原大学学报,2007,8(4):34-37.
2
卢亚男.
破灭的美国梦——试析《看不见的人》主人公寻梦之旅[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100-101.
3
刘晓洁.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7):116-120.
被引量:3
4
周波澜.
论《看不见的人》在黑人文学中的独特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113-114.
5
朱蓓蓓.
浅谈《马丁·伊登》中的场景描写[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213-214.
被引量:1
6
唐卫华.
寻求迷失的身份——解读《看不见的人》的思想主题[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41-44.
被引量:1
7
曾健坤.
迷惘与回归:非裔美国成长小说成长模式探讨[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3):120-122.
被引量:2
8
付洁.
荆棘之中的挣扎——试论《看不见的人》尾声的精神升华[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2):112-113.
9
罗璇,曾健坤.
失落与追寻:非裔美国成长小说中“人”的成长与长成[J]
.艺术广角,2020(3):106-111.
被引量:1
10
袁星洁,袁迪.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J]
.电影评介,2023(12):43-48.
1
陈军.
试论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及意义[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1):32-34.
2
韩霞.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内容及意义探析[J]
.平原大学学报,2003,20(3):71-72.
3
薛瑞兆.
论金国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J]
.民族文学研究,2007,25(1):121-127.
被引量:1
4
于浴贤.
论汉代赋论“美颂”精神之缺失[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38-44.
5
李洁平,许菁.
《最蓝的眼睛》中二重组合的成长主体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92-95.
6
王娜.
阅读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23.
7
周吉国.
台湾怀旧散文发展综述[J]
.社科纵横,2009,24(2):99-101.
8
曾斌,陈志华.
试析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以卡尔维诺的小说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1-16.
被引量:3
9
王聪延,孟楠.
龚自珍的西北边防思想[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5.
10
段会杰.
《避暑山庄后序》深邃的思想内涵[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1-4.
外国文学研究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