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32-37,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二级参考文献2
-
1冯立天,80年代中国人口劳动分析,1995年,136页
-
2慧峰,China’s Study (台),1994年,28期,57页
共引文献197
-
1宋建.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南大商学评论,2021,18(2):60-88. 被引量:1
-
2孙鸿.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区域治理,2018,0(27):96-96. 被引量:1
-
3王建阳.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西部产业结构优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3. 被引量:1
-
4杨宝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2):39-42.
-
5潘龙.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2):56-58. 被引量:3
-
6王伟光.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兼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对策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4):14-18.
-
7王成璋,鲁强,黄龙跃.农业有效劳动力容量测度方法[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1999,16(1):12-15.
-
8吴华.论发展高中教育对减轻就业压力的政策价值[J].教育与经济,1999,15(2):23-26. 被引量:7
-
9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J].学术月刊,1999,31(11):14-19. 被引量:7
-
10唐杰,龙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选择的困扰──兼与左大培、刘宪法教授商榷[J].开放导报,1998(4):9-1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6
-
1盛乐,谢玲.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4):41-46. 被引量:6
-
2夏杰长.经济增长:反失业的根本出路[J].求索,1999(4):13-15. 被引量:7
-
3迫田章子.“就业分享”途径--小时工劳动论[J].社会学研究,2000,(4):98-106.
-
4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32(2):37-42. 被引量:522
-
5张红梅,孙秀英.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我国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实选择[J].学习论坛,1998,14(12):15-17. 被引量:4
-
6曾道明.世纪之交的中国失业状况、困难及对策分析[J].南方经济,1998,27(6):33-35. 被引量:12
-
7李建立.未来三年我国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1998(12):12-15. 被引量:8
-
8托马斯.G.罗斯基.中国:充分就业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1999,15(3):92-103. 被引量:21
-
9俞志宏.经济转型期失业率提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经济科学,1999(2):12-17. 被引量:7
-
10邱曼萍,陈洪斌.就业的经济效果与再就业条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3):22-2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谢小伟.“入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西北人口,2000,21(3):28-30. 被引量:1
-
2谢小伟.“入世”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6(2):12-14. 被引量:1
-
3邓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扩大就业[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3):23-26.
-
4阎继臣.缩短工时是创造就业岗位的现实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1,19(1):67-70.
-
5周月梅,刘伟,黄丽.实现全面小康与扩大就业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4):52-5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林志斌,邱国军.全球化在农业领域对中国妇女的潜在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1(1):18-24. 被引量:11
-
2张江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10):100-110. 被引量:40
-
3王春雷.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方面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07(1):73-80. 被引量:29
-
4刘伟,周月梅,周克.中国中等收入家庭界定方法探讨[J].经济评论,2007(1):51-56. 被引量:3
-
5刘伟,周月梅,帅婧.商务信息的不可比性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7(9):51-56.
-
6刘伟,周月梅,石永俊.决策分析中的信息结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18-23.
-
7李娅.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引发的税收政策选择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49-51.
-
8王晓宇,叶裕民.各省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0(1):38-42. 被引量:5
-
9周长锋,苏文英.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增长路径选择[J].珠江教育论坛,2012(4):3-5.
-
10杜大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模型的比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07,0(3):30-31. 被引量:1
-
1李勤炜,雷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J].经济论坛,2004(5):17-18. 被引量:5
-
2张洁.国际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简介及启示[J].中国统计,2004,19(12):9-11. 被引量:2
-
3罗明华.加快贵州产业结构调整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5):101-106. 被引量:10
-
4朱伯伦.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6(13):89-90. 被引量:1
-
5美国生产率居世界首位[J].工具技术,2007,41(10):107-107.
-
6美国生产率居世界首位[J].工具技术,2007,41(9):77-77.
-
7余晓敏.解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23(4):36-43.
-
8黄传杰.联邦德国的外籍工人[J].欧洲研究,1984,6(5):45-47.
-
9吕琦,桂拓,王平,王晨阳.河南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现状分析——“十一五”供求形势及“十二五”供求趋势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2(3):26-27. 被引量:3
-
10马海英,王立勇.我国第三产业周期稳定效应与就业吸纳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7):144-150. 被引量: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