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类分思想萌于汉大赋,唐代区分题材主题与意象话语,宋人编纂《文苑英华》等几部大型类书的同时,还将一些大家诗作分类成集,诗话也不落后,《乐府诗集》注意了题材主题在相同话题下的沿续变异,《太平广记》提供了主题学与人类学、民俗神话、仙话学等联姻的启示。类书建构的艺术思维方式,使古人训练和创作中较为自觉地取类循规,认同“同类”,增加了求同性和惰性,其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倾向于靠近既有的主题、母题、题材与意象等,使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念偏重既往,超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义,建构、维系了相当一部分民族化了的鉴赏与研究惯常方式及切入点。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9,共8页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