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72-73,共2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1龙莹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恨海》研究综述[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2(8):78-79.
-
2白红兵.吴趼人小说创作与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离合关系——以《恨海》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5.
-
3张红娟.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评吴趼人《恨海》[J].理论界,2009(10):119-121. 被引量:1
-
4李莹.谈《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独特艺术手法[J].北方文学(下),2013(9):55-56.
-
5鲁德才.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5):18-24.
-
6王金江.吴趼人小说中“志士”商人形象探析[J].现代营销(下),2012(8):210-211.
-
7龙莹莹.吴趼人写情小说《恨海》与《劫余灰》之比较[J].金田,2012(8):53-53.
-
8沈少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第一回非现实情节“补天”“还泪”神话的审美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0-22.
-
9孔庆东.论抗战时期的社会言情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116-131. 被引量:5
-
10谢雪寒.男权话语下的矛盾体——吴趼人《恨海》《情变》中女主人公之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8):232-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