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91,共1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同被引文献13
-
1周少元.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变革与法律移植[J].中外法学,1999,11(2):13-16. 被引量:17
-
2刘佳.中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J].中外法学,1999,11(1):84-90. 被引量:49
-
3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4(5):1-12. 被引量:61
-
4徐显明,谢晖.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J].法学,1998(10):17-22. 被引量:27
-
5刘升平.近年来法理学研究述评[J].中外法学,1996,8(1):66-73. 被引量:11
-
6公丕祥.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1990(1):63-68. 被引量:15
-
7B·库德里亚夫采夫,E·卢卡绍娃,刘清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的基本原则[J].环球法律评论,1989,11(1):7-12. 被引量:6
-
8阿兰.沃森,贺卫方.法律移植论[J].比较法研究,1989,3(1):61-65. 被引量:91
-
9何善军.农村家庭养老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人口与经济,1995(3):49-52. 被引量:24
-
10王成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法律制度的变化[J].日本问题研究,1995,9(4):58-6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徐院珍.大学法律文化存在的问题与重构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06(20):186-188. 被引量:3
-
2崔军勇,朴圣杰.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4):41-44. 被引量:1
-
3何立荣.冲突与调适: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系列研究之一[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21(2):20-25. 被引量:5
-
4张建.民间法理论逻辑的反思[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5):11-14. 被引量:7
-
5李涛.论日本法文化的基本构成——以日本法律移植为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5):75-76. 被引量:2
-
6宋屹东.习惯法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68-16269.
-
7史哲睿,安朵.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冲突——以陕北地区的冥婚现象为视角[J].中国市场,2016(6):206-208.
-
8周宗良.中国司法转型的实然、应然与路径——从达玛什卡的司法类型学出发[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2):100-131. 被引量:4
-
9曹津瑞,邴贵硕.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析[J].法制博览,2018(14):200-200.
-
10赵谦,方倩.中国特色法律文化观的本体结构与比较适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0(6):105-116. 被引量:2
-
1王兰萍.法学的宏观新思维——评《法律文化理论》[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0,17(3):125-128. 被引量:1
-
2鲍明明.关于释义“法律文化”概念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21).
-
3陈建国,孟莉.“法律文化论”之缺陷与不足——评刘作翔教授《法律文化理论》一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2):20-22.
-
4丁为.法律文化: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评刘作翔教授的新著《法律文化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1(2):138-138. 被引量:1
-
5杨雅捷.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概念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5):1-2.
-
6刘作翔.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8,20(2):10-19. 被引量:18
-
7刘作翔.多元化发展是法理学的必由之路[J].政治与法律,1995(6):22-22.
-
8张月,曲玉萍.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3,4(11):253-253. 被引量:2
-
9陈晓枫.返视:法律文化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2):21-26. 被引量:2
-
10辛万鹏.论法律文化的特征、要素和功能[J].兰州学刊,2008(10):109-11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