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106-110,共5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7
-
1张新时.内蒙古草原陷入发展困境[J].瞭望,2005(23):58-58. 被引量:15
-
2刘明远.论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属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5):31-35. 被引量:8
-
3杨理,侯向阳.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2005(9):62-66. 被引量:23
-
4王信建,张利明.关于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情况的调查报告[J].林业经济,2006(7):8-10. 被引量:10
-
5王俊敏.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的大生态观——来自内蒙古牧区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39-43. 被引量:12
-
6马燕.论元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民族地域情结[J].青海师专学报,2007,27(6):48-50. 被引量:1
-
7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7(4):34-39. 被引量:14
-
8Savory A,Butterfield J.Holistic Management:A New Framework for Decision Making[]..
-
9郑晓云.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文化背景——云南几个实例的人类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5):73-78. 被引量:4
-
10马小平.从《上京即事五首》看萨都剌诗歌的民族性特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79-8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康相坤.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诗歌创作的“草原”情结[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47-51. 被引量:2
-
2孙伟.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J].考试周刊,2017,0(2):19-20.
-
3甄自明,乌日罕.“鸡鸣三省”之地鄂尔多斯: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0,43(2):123-126. 被引量:1
-
4乔军豫.牛汉早期诗歌的草原书写[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3):77-81.
-
5乌尼尔,谭晓霞.草原政策与牧民应对策略——呼伦贝尔两个嘎查的生态人类学比较研究[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2):34-40.
-
1苏成.新疆:60年春华秋实[J].今日中国,2015,0(10):16-21.
-
2文天申.新亚欧大陆橋紀行之三:九朝古都洛陽和新兴城市三門峡[J].今日中国,1991,0(7):25-27.
-
3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J].中国社会科学,1983(3):218-219. 被引量:2
-
4佳佳.跨越亚欧大陆的爱情旅行[J].摩托车信息,2009(8):50-57.
-
5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J].云南社会科学,1983(1):47-57. 被引量:79
-
6任洪生.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65-169. 被引量:3
-
7李玠奭.14世纪初漠北不稳定的游牧经济与部民生活[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15(1):57-66. 被引量:1
-
8嫩达古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内蒙古游牧经济的复苏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6(5):6-11.
-
9布和吉雅.清末民国时期乌拉特旗游牧经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4,0(1):72-76.
-
10司庸之.辨析:古代哈萨克族“四素”说产生于何时[J].昌吉师专学报(综合版),1999(4):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