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32-38,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0
-
1刘智文,那炎,韩淑英,马兵,穆德惠.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9(4):261-268. 被引量:3
-
2高力.民族道德的起源和发展[J].思想战线,1996,22(1):11-15. 被引量:2
-
3冯增俊.儒家伦理与韩国学校德育[J].东方文化,2000(5):83-88. 被引量:2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9—490.
-
5樊浩.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1(1):24-34.
-
6郭家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C].民族学研究(第十辑).民族出版社,1991.
-
7樊浩.“文化理解”与价值冲突[J].学海,2001,(1).
-
8余文武,李萍.论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补偏救弊[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181-185. 被引量:1
-
9樊浩.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与生态发展——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15-23. 被引量:42
-
10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2):28-33.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64
-
1汤美芳.浙江省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6):28-33.
-
2施丽红,吴成国.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文教育价值定向功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86-89. 被引量:1
-
3漆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J].长白学刊,2004(6):45-49. 被引量:7
-
4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5):45-50. 被引量:33
-
5吴亚林.全球伦理及其价值教育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2):95-97.
-
6陆群.宗教伦理视野中的生态大系统[J].宗教学研究,2002(2):69-75. 被引量:2
-
7吴乐央,汪启平.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J].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41-44. 被引量:3
-
8林楠.全球化视域下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及现代教化[J].探索,2005(3):158-161. 被引量:2
-
9李德芝,郭剑波.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4):33-38. 被引量:9
-
10郭浩.“做人教育”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81-85. 被引量:1
-
1刘曙辉,赵庆杰.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地位及其生态合理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6(4):26-30. 被引量:5
-
2薛为昶.生态理念的方法论意义[J].思想战线,2003,29(3):112-117. 被引量:3
-
3王欢.归因偏向的生态合理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8):55-56.
-
4张时佳.生态马克思主义刍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2):108-112. 被引量:11
-
5李世书.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J].中州学刊,2016(3):79-85. 被引量:3
-
6陶思明.重视已有工程设施的生态鉴定和环境优化处理[J].环境经济,2006(1):61-63.
-
7樊浩.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与生态发展——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15-23. 被引量:42
-
8薛为昶.论生态理念的价值合理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5-9.
-
9薛为昶.超越与建构:生态理念及其方法论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36-41. 被引量:12
-
10冯丕红,李建华.论道德传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6(3):56-6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