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43,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8
-
1吴根友.戴震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申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3(4):55-60. 被引量:3
-
2王朔柏.戴震的理欲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4):17-21. 被引量:7
-
3哈贝马斯,郭官义.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J].世界哲学,1986(3):71-74. 被引量:20
-
4肖父.浅论王夫之的历史哲学[J].江汉论坛,1962(11):1-11. 被引量:5
-
5周辅成.戴震的哲学[J].哲学研究,1956(3):79-105. 被引量:3
-
6汪学群.王夫之的理势观[J].中国哲学史,1996(4):89-94. 被引量:2
-
7谢遐龄.戴震哲学之二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5(4):49-54. 被引量:2
-
8张世英.是对话还是独白?——从哈柏马斯的交谈伦理学想到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0(1):28-32. 被引量:2
-
9桂胜.“势”论通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50(4):29-33. 被引量:2
-
10沈玉龙.“己之意见”与“心之同然”——论戴震的“意见”、“理义”说及其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6(5):27-3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0
-
1许兰,吴根友.戴震伦理学的知性特征及其近代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5(1):52-56. 被引量:2
-
2吴根友.唐君毅、牟宗三、刘述先的明清思想研究[J].学海,2010(2):37-56. 被引量:6
-
3余亚斐.戴震“理欲之辨”与理解的历史性批判[J].北方论丛,2012(1):73-76.
-
4黄燕强.乾嘉“道论”及其人文实证主义的求道方法——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J].哲学分析,2016,7(5):12-27.
-
5王英.戴震哲学中两种自由之间的张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6):23-30.
-
6刘荣.王夫之理、势概念的内涵再梳理——以《读通鉴论》为中心[J].社会科学论坛,2017(12):41-55. 被引量:1
-
7肖芬芳,白欲晓.修己与治人:戴震理欲观新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167-172. 被引量:1
-
8张小坤.“絜情”与“分理”——戴震“系契情则理明”的伦理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22,24(1):22-27.
-
9吴根友.戴震“自然—必然”范畴的理论新意再探析[J].中国哲学史,2023(3):5-11.
-
10孙邦金.戴震的道德絜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J].孔子研究,2019,0(1):81-8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6
-
1任万明.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辨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6):45-50. 被引量:2
-
2谭绍江.牟宗三、唐君毅之荀子研究比较[J].齐鲁学刊,2012(1):30-34. 被引量:2
-
3周良发,张金富.刘述先对儒学的认识与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6-19. 被引量:1
-
4周良发.刘述先对儒学的认识与探索[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3):74-76.
-
5陈屹.唐君毅论船山的心性哲学[J].宜宾学院学报,2013,13(4):1-6.
-
6胡金旺.相与为体:船山哲学思想简论[J].兰州学刊,2017(2):81-96. 被引量:2
-
7刘小玉.戴震理欲观及启蒙意义[J].理论观察,2019,0(6):33-35.
-
8肖芬芳,白欲晓.修己与治人:戴震理欲观新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167-172. 被引量:1
-
9姚莺歌,翟奎凤.《大学》“絜矩之道”思想的历史诠释与现代价值--以朱子为中心的讨论[J].东岳论丛,2020(9):136-145. 被引量:3
-
10陈继红.儒家道论转向中道德主体建构的演进逻辑——以《周易·系辞上》中三个道论命题的诠释史为中心[J].江海学刊,2021(5):49-57. 被引量:1
-
1郑朝晖.论惠栋的循“理”观[J].学术论坛,2007,30(10):22-24. 被引量:1
-
2吴根友.戴震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申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3(4):55-60. 被引量:3
-
3赵金刚.从历史观出发看朱子的“理一分殊”[J].江苏社会科学,2016(4):25-31. 被引量:2
-
4邓国宏.戴震“以情絜情”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25-32. 被引量:2
-
5朱松美.儒家“道问学”精神的延续——兼论戴震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继承超越[J].理论学刊,2006(6):108-110. 被引量:1
-
6丁成际.“明分”之道——荀子“明分使群”思想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11(11):64-68. 被引量:3
-
7张洪波,田文军.宋学背景下的戴震理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3):93-97.
-
8夏俊.理性的历史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87-91.
-
9赖尚清.朱子和伊藤仁斋、戴震之仁论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4):32-41.
-
10潘勇.戴震的“理”、“欲”思想析论[J].理论界,2014(1):14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