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68,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2
-
1周春生.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18-23. 被引量:5
-
2张怀承.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逻辑发展[J].中州学刊,1999(4):75-80. 被引量:14
-
3丁四新.天人·性伪·心知──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线索[J].中国哲学史,1997(3):32-40. 被引量:11
-
4廖名春.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2(6):70-76. 被引量:17
-
5何能新.荀子“人论”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4(3):51-56. 被引量:1
-
6沈建国.先秦儒家人论探析[J].求索,1990(6):59-64. 被引量:1
-
7吴乃恭.荀子性恶论新议[J].孔子研究,1988(4):36-39. 被引量:8
-
8李亚彬.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1994(8):60-67. 被引量:5
-
9董林亭,张润泽.荀子与赵文化[J].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25-28. 被引量:1
-
10盛莉.在德育中摘下“人格面具”[J].教育学报,2006,2(3):55-5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李超君,张平.马基雅维里与荀子的人性论比较[J].辽宁警专学报,2008,10(5):12-14.
-
2冯丕红,李建华.《荀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3(4):92-97. 被引量:1
-
3沈伟涛.论荀子的人论思想[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4-11.
-
4李帅.荀子与弗洛伊德性恶论比较研究[J].理论界,2014(5):92-94.
-
5马俊,周云刚,洪珊.心理接受通道假说[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0(3):25-30. 被引量:7
-
6黄义鹏.沟通善恶的通路--荀子“认识心”思考[J].今古文创,2021(33):61-6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冯丕红.《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5(1):93-97. 被引量:2
-
2马俊,周云刚.心理接受通道假说视角下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策略创新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9-21. 被引量:2
-
3马俊.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和增强路径——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3):77-80. 被引量:6
-
4马俊,周云刚.医学生生命教育策略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J].才智,2016(14):26-28.
-
5马俊,林伯海.医学生积极生命价值观普遍认同机理及其培育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65-67. 被引量:10
-
6马俊,周云刚.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高校青年德育新论,2016(1):61-72.
-
7马俊,周云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与对策思考——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J].高校青年德育新论,2015(1):65-76.
-
8马俊,周云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与对策思考——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0):281-282.
-
1经纶.庄子之无为另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5):44-47.
-
2戴家龙.“天人合一”命题的人生哲学意义[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3(2):172-177.
-
3刘胜梅.《颜氏家训》的孝道思想及其特色[J].武陵学刊,2016,41(5):7-12.
-
4虞圣强.荀子“性恶”论新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4):80-83. 被引量:5
-
5杜学敏.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J].西部学刊,2014(11):19-21. 被引量:6
-
6李晓英.他者:老庄对“自”的解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5-20. 被引量:3
-
7陈红兵.庄子与荀子思维理论比较[J].管子学刊,1999(4):28-32. 被引量:1
-
8陈志伟,韩建立.崇尚自然 返朴归真——《庄子》审美观解读[J].图书馆建设,2002(6):111-113.
-
9肖云恩.忘情之情——庄子“真情”思想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3-15.
-
10张祥丽.荀子性恶论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2):2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