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味”说与现代解释学观念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9-86,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共引文献17
-
1骆泽松.论含蓄的生成基础[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3):35-42. 被引量:3
-
2刘安海.语言痛苦: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J].文学评论,1990(3):89-95.
-
3刘虹利.结构主义语言观视野中的“语言痛苦”问题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3):68-70.
-
4曹顺庆,杨一铎.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66-174. 被引量:13
-
5韩振华.王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7-150.
-
6戢焕奇,张谢.从诗无达诂看译者的主体性——以林纾的翻译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46-49. 被引量:4
-
7束舒娅.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7):45-49.
-
8窦可阳.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J].文艺争鸣,2012(2):155-160. 被引量:3
-
9马雪.提倡多元化解读——诗无达诂[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11):76-77.
-
10蒋寅.沈德潜的诗学贡献及其历史定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6(6):90-96. 被引量:4
-
1葛红兵.论文学史家[J].求是学刊,1996,23(3):71-76. 被引量:6
-
2杨宇.在文学解读中构建文学审美思想——评《文学解读引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
3鲁枢元.再谈文学评论的主体性——答何志云、朱晶同志[J].文艺争鸣,1986(5):40-43. 被引量:1
-
4陈晓红.女性之“在”与女性之“思”——从解释学角度谈女性主义文学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6(6):255-257.
-
5古丹妮.近十五年《孔雀东南飞》研究的视域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65-66.
-
6高玉.论“反懂”的文学欣赏[J].文艺理论研究,2005(4):100-107. 被引量:6
-
7李蓉.在阅读中改变世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现代解释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1):29-33. 被引量:2
-
8杨玲.体验·理解·对话——试用现代解释学阐释苏轼《和陶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32-35.
-
9刘云虹.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J].外国语,2005,28(3):37-42. 被引量:23
-
10戢焕奇,张谢.从理解的历史性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西江月,2010(17):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