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弥留之际》的一个评注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博尔赫斯在一篇题为《纳撒尼尔·霍桑》的评论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论断,他说:北美文学(如同英国和德国文学)中虚构胜于纪实,创作胜于观察。由于这个特点,美国人对现实主义作品有奇怪的崇敬,认为,举例说,莫泊桑比雨果更出色。原因是一个美国作家有可能成为雨果;...
作者
许志强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57,共7页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博尔赫斯
小说
美国作家
海明威
语言
《神曲》
知识分子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45
1
詹树魁.
论《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手法[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13-18.
被引量:15
2
黄念然.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15-21.
被引量:136
3
魏玉杰.
“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分析[J]
.国外文学,1998(4):64-69.
被引量:41
4
威廉.莫斯.
福克纳论文学的主体与客体[J]
.外国文学评论,1998(2):87-93.
被引量:2
5
肖明翰.
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0(4):97-102.
被引量:26
6
陶洁.
《喧哗与骚动》新探[J]
.外国文学评论,1992(4):32-39.
被引量:24
7
张先昂.
美国南方的悲剧——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27(6):34-37.
被引量:7
8
彭毳鑫.
试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形象[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123-124.
被引量:2
9
黄秀敏.
《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
.世界文化,2002(5):12-13.
被引量:3
10
金文野.
女性主义文学论略[J]
.文艺评论,2000(5):64-67.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10
1
陈枫艳.
生存还是毁灭——试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白先勇《谪仙记》与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73-75.
2
王薇.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对《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人物评析[J]
.考试周刊,2009(13):25-26.
被引量:1
3
李爱宁.
精神分析视阙下达尔的人格及其社会意义[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53-55.
4
李爱宁.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众人看不穿——达尔人格之精神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8):75-76.
5
黎明.
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妇女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3):72-76.
被引量:12
6
李晓乒.
因为真实,所以痛苦——浅谈《我弥留之际》生命观[J]
.文教资料,2014(20):13-14.
被引量:1
7
徐岚.
《我弥留之际》的圣经原型解读[J]
.北方文学(下),2015,0(8):29-30.
8
李宣颖.
解读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文学语言[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11Z):51-52.
9
周珩帮.
复合结构中的多维镜像与语言表现——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与勃鲁盖尔《尼德兰的寓言》的比较[J]
.艺术学界,2014(2):199-210.
10
李丽娜.
《我弥留之际》文学语言特色解读[J]
.语文建设,2016,0(3Z):27-28.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高意.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4(2):90-91.
被引量:5
2
江智利.
福克纳的乡土观念[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87-90.
被引量:4
3
刘世雄.
爱米丽的多重角色解读——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
.湖北社会科学,2006(5):129-131.
被引量:4
4
马英.
试析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矛盾[J]
.今日科苑,2007(6):80-81.
5
方义桂.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107-109.
被引量:4
6
魏娟娟.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80-82.
被引量:6
7
郭娜.
福克纳笔下的弱势群体[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4):59-60.
8
金铭.
权力话语中的爱米丽[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2):105-110.
9
马合云.
“The Others” in Barn Burning[J]
.科技信息,2012(17):232-233.
10
侯大为.
解读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形象[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8):87-88.
1
刘云兴.
活着,不管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弥留之际》中的父亲形象[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109-110.
2
刘晓琳.
浅析《我弥留之际》的重要叙述者与主题[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4-85.
被引量:3
3
王炎.
析《我弥留之际》中的圣经原型[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47-48.
被引量:2
4
李伯勇.
从先锋到传统——再读福克纳[J]
.小说评论,2002(4):94-96.
5
罗伟章.
真实、真诚与迷恋[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47-49.
被引量:6
6
贾植芳.
老友朱锡侯[J]
.黄河文学,2007(6):98-99.
7
高洪波.
小友张苗[J]
.少年月刊,2004,0(23):9-12.
8
萨碧妮.梭模凯朴.赫曼,王蒙.
北美行——俳句二十二首[J]
.诗刊,2001(8):23-25.
9
于钟珩.
闲居偶题时寓北美(外一首)[J]
.岷峨诗稿,2013,0(3):24-25.
10
郑培凯.
北美寒景[J]
.上海文学,1993,0(5):71-71.
外国文学评论
199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