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65,共3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6
-
1李小树.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J].晋阳学刊,1997(6):69-75. 被引量:4
-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
3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
4朱熹.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5张立文.和合学(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6(清)赵翼.陔余丛考[M]中华书局,1963.
二级引证文献9
-
1郭万敏,巩建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主导力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6):132-136. 被引量:5
-
2林国标.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一体化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33-40.
-
3姚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现代选择——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8(1):89-98. 被引量:18
-
4史晓宇,诸芳.大众化: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99-104. 被引量:4
-
5黄润柏.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研究——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9(3):159-166. 被引量:5
-
6李兴军.关于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思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5):70-76. 被引量:7
-
7戴妍,陈佳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 现实 境遇与教育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75. 被引量:6
-
8杨建军.通过立法的文化传承[J].中国法学,2020(5):127-145. 被引量:21
-
9白红梅,韩萍.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文化传承与交融创新路径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122-128. 被引量:4
-
1冯丰收.中国传统修养论的现代价值——兼论高校德育的终极目标[J].理论导刊,2010(9):99-101.
-
2姜耀东.论太极真一人文道德[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36-38.
-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0(8):1-1.
-
4邱源海,戴伦华.孝为德之本,礼为行之范[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5):64-65.
-
5郭桂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3(7):8-8.
-
6学诚.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在台湾中台禅寺两岸佛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J].法音,2008(1):5-6.
-
7刘满华,王建安.用“百姓日用即道”遏制人文道德滑坡[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5-8.
-
8何细华,朱腊英.“儒家文化及其影响”专练[J].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科),2011(9):36-37.
-
9朱康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再评估[J].哲学动态,2006(9):28-32. 被引量:2
-
10白梅.让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小学国民教育始终——记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小学“孝雅新”传统文化教育[J].重庆与世界,2017,0(6):7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