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19
-
1李润霞.在喧嚣中寻找诗歌的路标[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5):15-18. 被引量:3
-
2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文学评论,2000(4):5-17. 被引量:19
-
3吴文薇.“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0(4):152-157. 被引量:5
-
4王富仁.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0(5):34-43. 被引量:34
-
5庄锡华.理论生态与归属困惑——20世纪文艺理论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0(5):68-76. 被引量:4
-
6程光炜.“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J].文艺研究,2005(1):18-23. 被引量:35
-
7李玲.思想的交锋 课题的深入——90年代文学思潮暨现当代文学课题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1(1):147-149. 被引量:1
-
8高玉.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批判——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05(3):115-119. 被引量:7
-
9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10韦勒克 沃沦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年.第236页.
-
1段淑丹.“自我”与“他者”双重建构的悲剧——后殖民视角下的别格·托马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66-67.
-
2蔡长青.学术与启蒙的双重建构——论林非的鲁迅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13(8):40-45.
-
3王颖.“事象”与“意象”的双重建构──论“艾青体”叙事诗[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6(1):6-11. 被引量:2
-
4王玉洁.浅析普希金文学创作中对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5,0(7Z):98-98.
-
5刘勇,张弛.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魔幻的交融——从莫言到鲁迅的文学史回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18-24. 被引量:5
-
6田菊.《最后的巫歌》文学地理学初探[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4):155-156. 被引量:1
-
7蔺春华.“文化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反思[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1):10-14. 被引量:1
-
8张梦阳.王元化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反思——《中国鲁迅学百年史》断片[J].书屋,2010(9):24-29. 被引量:2
-
9刘宜新.理论的陷阱──对“新写实”理论研究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1):15-19.
-
10李准.社会主义文艺研究的反思和辩难[J].文艺争鸣,1987(4):24-2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