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共引文献40
-
1张娟,岳谦厚.乡土建构:村落生活中的信仰世界——以山西省原平市史家岗龙王庙传说及祭祀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0-17. 被引量:1
-
2陶冶.走进“龙牌会”[J].民俗研究,1999(1):46-57. 被引量:6
-
3张侃.走进历史现场:论“田野工作”与大学历史本科教学[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12):66-69. 被引量:9
-
4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11):11-22. 被引量:22
-
5傅利民,刘沐粟.行走在对话与狂欢中的守望——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孟戏”祭祀仪式之功能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4):14-18. 被引量:4
-
6吴志凌,禹明华.隆回花瑶丧俗及文化功能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46-47. 被引量:1
-
7梁正海,柏贵喜.傩仪“过关”的象征表达——土家族象征文化研究之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5):44-48. 被引量:8
-
8王学文,岳永逸.嬗变的醮会:河北赵县豆腐庄皇醮会调查报告[J].民俗研究,2009(1):190-208. 被引量:4
-
9陈玉平,龚德全.土家族“收神疯”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9):1-4. 被引量:3
-
10丁桂芳.仪式操演与价值记忆: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献祭仪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7-1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4
-
1高丙中.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J].民族文学研究,1993,11(2):3-9. 被引量:11
-
2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1-7. 被引量:206
-
3张亚群.科举文化:"科举学"研究的重要领域[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1):9-11. 被引量:11
-
4张亚群.论科举文化遗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2):28-34. 被引量:17
-
5刘海峰.科举民俗与科举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0):21-27. 被引量:19
-
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9,288,315,316.
-
8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M]//历史·田野书系总序.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5.
-
9王沉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14.
-
10张亚群.科举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5):78-84. 被引量:13
-
1李刚,郑中伟.明清镖局初探[J].华夏文化,1999,0(4):36-38. 被引量:11
-
2山根幸夫.日本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开拓者清水泰次(1890—1961)[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1-2. 被引量:2
-
3张英聘.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2):24-27.
-
4刘秀生.深切缅怀傅衣凌先生──纪念傅衣凌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4):1-4. 被引量:5
-
5杨国桢.傅衣凌先生的明史情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4):1-5.
-
6砺波护,冻国栋.唐长孺先生在京都[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4,0(1):35-37.
-
7赵冈.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1-6. 被引量:1
-
8祝松.再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傅衣凌作品集》出版[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3):105-106. 被引量:1
-
9胡嘉.评傅衣凌著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集两种[J].历史研究,1959(3):73-80.
-
10王日根.傅衣凌先生对中国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31(3):1-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