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日本社会的基础结构——兼及中日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对日本近代以来家、同族观念及结构的演变作了梳理,并与中国的家、家族进行比较。指出日本的家是一个基于家产的经营体,既是血缘的联系,也有非血缘的产业上的联系,其最大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家经营系统的延续。这与中国的家强调血缘关系有所不同。与之相似,日本的同族是以本家为中心的各分家的组合集团,是相互合作联结而成的协作集团和生活集团。中国的家族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由此,中日社会的基础结构有不同。日本的家、同族是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9-76,共8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8

  • 1郭庆科.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3):82-85. 被引量:7
  • 2杨宁一.明治时期日本人的自我认识[J].历史研究,2000(3):116-124. 被引量:3
  • 3程兆奇.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J].历史研究,2002(6):68-79. 被引量:11
  • 4[日]福武直.日本社会结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 5若概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 6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278页.
  • 7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74页.
  • 8中根千枝.《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 9《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110页,14页,109页.
  • 10洞富雄.《南京大屠杀》,毛良鸿,朱阿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