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山区多民族社会的形成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7-93,共7页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二级参考文献9
-
1赵殿增.四川西昌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0(4):443-456. 被引量:30
-
2阚勇.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J].考古学报,1981(3):349-368. 被引量:63
-
3员安志.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J].考古,1974(5):299-308. 被引量:33
-
4刘磐石,魏达议.四川省汉源县大树公社狮子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1974(5):91-92. 被引量:7
-
5甘肃临夏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11):609-610. 被引量:20
-
6THE KANSU PROVINCIAL MUSEUM.甘肃古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60(2):11-52. 被引量:50
-
7张学正,朱耀山,吴柏年,陈贤儒,杨重海,何乐夫.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57(1):1-8. 被引量:10
-
8陈万勇.西藏林芝盆地新生代晚期的自然环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18(1):52-52.
-
9黄万波.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02).
共引文献51
-
1徐小霞.藏族传统龙神崇拜的复合性与中原文化因素探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5):59-66. 被引量:1
-
2王文轩.羌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51-57. 被引量:2
-
3俞方洁,李金凤.西藏新石器文化互动圈与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87-94.
-
4陈崇凯.西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1997,17(1):47-50. 被引量:2
-
5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J].中国藏学,1992(1):53-63. 被引量:12
-
6熊坤新.藏族伦理思想发展略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1):20-25. 被引量:6
-
7江维祝.“羌”字源流考[J].西藏研究,1995(2):66-68.
-
8石硕.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4(6):167-176. 被引量:4
-
9石硕.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4-69. 被引量:6
-
10丁玲辉.西藏史前时期的原始体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66-70. 被引量:6
-
1С.И.布鲁克,M.H.古博格洛,王攸琪.苏联两种语言并用和民族接近[J].世界民族,1979(4):29-34.
-
2刘吉昌,武娜,刘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 被引量:3
-
3和少英.政治人类学浅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0(4):12-15. 被引量:7
-
4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在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J].社会科学战线,1995(6):250-257. 被引量:31
-
5施雅风.制定人才优待政策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1983,1(1):7-8.
-
6欢迎订阅《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J].中国社会科学,1999(6):119-119.
-
7戴西博,纳日碧力戈.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一体化与多样性的探讨(兼及南斯拉夫情况)[J].世界民族,1990(3):7-13.
-
8科查.云契奇,冯锡友.南斯拉夫民族平等的社会经济基础[J].世界民族,1981(1):2-9.
-
9林征宇.美国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J].社会,1990,10(9):40-40.
-
10谭林.西部山区农村青年人生观现状调查[J].前沿,2013(14):11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