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1-423,共3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同被引文献83
-
1黄瓒辉.从集合到分配——“都”的语义演变探析[J].当代语言学,2021(1):35-55. 被引量:4
-
2王莹.现代汉语言语动词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05(2):76-82. 被引量:10
-
3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1):3-15. 被引量:725
-
4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21(1). 被引量:114
-
5谢应光.标记理论与英语动词的语法范畴[J].外国语,1998,21(1):37-42. 被引量:13
-
6詹人凤.“多”和“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J].学术交流,1985(2):76-81. 被引量:5
-
7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44-46. 被引量:34
-
8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1):3-7. 被引量:70
-
9王立非.布拉格学派与标记理论[J].外语研究,1991(1):1-7. 被引量:32
-
10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11(3):3-8. 被引量:62
引证文献13
-
1梅傲寒.“多/少”及相关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J].文学教育(中),2010(4):59-60. 被引量:2
-
2赵聪.“多/少”作状语的不对称现象考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5):12-16. 被引量:3
-
3赵聪.“多/少”不对称现象的修辞解读[J].修辞学习,2006(6):21-22. 被引量:1
-
4王永祥.缘何“多少”而非“*多多”?——从标记理论视角看多/少的对立和不对称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9-12. 被引量:4
-
5党静鹏.“很多”与“很少”不对称现象探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45-48. 被引量:3
-
6郭晓麟.AV与VA主观性与背景性的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0(1):22-32.
-
7李金秋.“多”与“少”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6):66-67.
-
8魏兰.小议“不多”“不少”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10):54-56.
-
9宋安琪.浅析“多+N”格式及“N”的特点[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3):45-47.
-
10周东杰,纪秀生.基于显著度理论探析“很多”与“很少”的语法位置不对称分布[J].海外华文教育,2016(3):340-348.
二级引证文献11
-
1闫丽霞.“多+AP”与“多+不+AP”的不对称考察[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10):40-41.
-
2王永祥.缘何“多少”而非“*多多”?——从标记理论视角看多/少的对立和不对称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9-12. 被引量:4
-
3王永祥.不可动摇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6-72. 被引量:8
-
4王彦炟,钟书能.汉英层级形容词标记性认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8):31-40. 被引量:2
-
5钟书能.现代汉语动补构式的标记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1):25-31. 被引量:7
-
6李若男.浅谈“很多”与“很少”在使用中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J].学园,2013(1):77-78.
-
7胡培培.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J].神州,2013(17):179-179. 被引量:1
-
8魏兰.小议“不多”“不少”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10):54-56.
-
9周东杰,纪秀生.基于显著度理论探析“很多”与“很少”的语法位置不对称分布[J].海外华文教育,2016(3):340-348.
-
10赵莉莉,马雪梅.汉维数词对比与翻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136-139.
-
1李萍.“女儿”是偏义复词吗?[J].汉语学习,2003(4):21-21.
-
2李强.《马氏文通》中单词和偏正结构“顿”的结构分析[J].北方文学(下),2015,0(7):134-134.
-
3陈慧优.汉语“的”的维吾尔语译法及其教学[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7,0(2):43-44.
-
4李卫中.“非A不B”与“不X不Y”格式的比较[J].汉语学习,2002(3):40-43. 被引量:7
-
5梁伟.现代维吾尔语附加成分的语法意义[J].语言与翻译,1997,0(3):26-29.
-
6问题征答[J].汉语学习,1989(6):44-44.
-
7张燕.朗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9,15(4):91-93. 被引量:2
-
8彭彩红.“非A的A式”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31-132.
-
9尹继友.可用more/most修饰的单音节形容词及其否定意义[J].当代外语研究,2008,0(2):51-53.
-
10程美珍.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42-49.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