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2-76,共5页
Seeker
同被引文献56
-
1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被引量:86
-
2同钰莹.试论制度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0,21(4):5-8. 被引量:2
-
3香宝.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进展初探——一个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S1):68-71. 被引量:6
-
4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14(2):24-26. 被引量:14
-
5王爱民,樊胜岳,刘加林,缪磊磊.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J].人文地理,1999,14(2):43-47. 被引量:33
-
6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1996,11(4):8-13. 被引量:17
-
7李培祥.试析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14(3):62-65. 被引量:3
-
8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2001,21(5):532-537. 被引量:54
-
9左伟,周慧珍,李硕,李伟.人地关系系统及其调控[J].人文地理,2001,16(1):67-70. 被引量:9
-
10张复明.人地关系的危机和性质及协调思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3(1):9-1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86
-
1陈正府.多元与共生:本体论视角下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伦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3):51-56. 被引量:4
-
2张洁,李同昇,周杜辉.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34(2):364-376. 被引量:8
-
3黄震方,黄睿.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地理研究,2015,34(1):15-26. 被引量:107
-
4甄峰,席广亮,秦萧.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02-409. 被引量:95
-
5周晓芳.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J].地理研究,2015,34(2):225-233. 被引量:8
-
6张耀光,刘锴,王圣云.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47-56. 被引量:53
-
7林桂兰,左玉辉.厦门湾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调控[J].地理学报,2007,62(2):137-146. 被引量:13
-
8蒋金龙.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生长层次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98-4600. 被引量:5
-
9沈昌普,胡超美.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命题规律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5):233-233. 被引量:1
-
10唐华俊,吴文斌,杨鹏,陈佑启,Peter H.Verburg.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9,64(4):456-468. 被引量:250
-
1寇怀云.人聚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考察[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当代建设),2000,9(3):17-19.
-
2蒋惠琴.环境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形式[J].学会,2008(10):16-20. 被引量:5
-
3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0(6):20-28. 被引量:47
-
4林从华.环境问题的历史考察[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2):15-18.
-
5吴雅琴,胡秋发.洪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简析[J].湖南水利,1998(2):30-31. 被引量:4
-
6乔刚.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J].消费导刊,2008(9):15-16. 被引量:4
-
7王西琴.陕西关中人口增长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初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7(4):345-349. 被引量:4
-
8王文英.战后日本废弃物处理的历史考察[J].日本学刊,2012(1):50-64. 被引量:6
-
9曾咏梅,吴声瑛,孙步忠.环境灾难的历史考察与长江中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一个综述[J].生态经济,2010,26(8):180-183. 被引量:2
-
10金其桢.对中国古代刻石立碑保护环境的历史考察[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7-1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