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苏联三次出兵东欧国家的反应与认识
被引量:1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7,共7页
CPC History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3
-
1安.哈扎诺夫,陈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9(2):83-86. 被引量:10
-
2宿世芳.关于50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5):51-53. 被引量:11
-
3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2):23-39. 被引量:31
-
4阎明复.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3):74-89. 被引量:4
-
5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角度[J].中共党史研究,1997(5):55-63. 被引量:9
-
6董国强.关于50—6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观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2):11-22. 被引量:1
-
7田居俭.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正斗争──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13. 被引量:5
-
8沈志华.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连载)─—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4-22. 被引量:4
-
9安·列多夫斯基,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对莫斯科的访问[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11-116. 被引量:1
-
10黄铭.1956年波匈事件与中国[J].人文杂志,1996(1):67-7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
1宁玲玲.中苏决裂的制度因素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6):15-17. 被引量:2
-
2庄斌,李桂峰.近十年来中苏冲突原因研究综述[J].世纪桥,2007(5):97-98. 被引量:1
-
3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6):33-44. 被引量:7
-
4李冉.中苏关系的调整与中共意识形态的变迁——一项中共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8(5):224-227. 被引量:1
-
5崔丽霞,柳德军.近年来中苏同盟裂变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50-55.
-
6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19-23. 被引量:2
-
1赵嗣良.世界各地的饮食习俗[J].电子外贸,2003(4):52-53.
-
2陆南泉.四年来学会工作汇报[J].东欧中亚研究,2000(4):82-84.
-
3苏苏.公主,公主(四)[J].武侠故事,2017,0(15):33-38.
-
4张琴芬.简论中国抗战胜利对国际共运的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3):14-17.
-
5腾叙兖.“我担心老百姓打我们扁担”[J].党员文摘,2007(1):10-10.
-
6战后一代的历史学家[J].商业周刊(中文版),2015,0(2):110-111.
-
7龚育之.邓小平──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归宿[J].瞭望,1999(39):7-11.
-
8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毛泽东的最初反应[J].百年潮,2004(11):4-10. 被引量:1
-
9吴英增.斯德哥尔摩第十一次国际历史学家大会[J].历史研究,1961(3):127-129.
-
10满妹.胡耀邦下令搜查政治局委员家[J].报刊荟萃,2009(9):30-32.
;